[实用新型]具有新型转子引出线固定结构的绕线式电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54618.5 | 申请日: | 200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32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双;周丽玲;霍永强;贾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7/22 | 分类号: | H02K17/22;H02K3/51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44500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新型 转子 引出 固定 结构 绕线式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式电机,尤其涉及绕线式电机转子引出线,具体为具有新型转子引出线固定结构的绕线式电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小型绕线式异步电机转子引出线固定结构,一般采用在转轴表面加工出引出线槽,然后将转子引出线直接绑扎固定在转轴上的方法。因引出线线径较小受离心力的作用不大,可以通过此方法达到引出线可靠固定的作用。而大功率绕线式异步电机因引出线线径较粗,所受离心力作用大,转子引出线通常采用压线座结构将引出线压紧在转轴上,这种结构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但对于运行在变速频繁,尤其是运行在高速区间的电机来说,利用绝缘压块固定转子引出线的方式将无法保证引出线的可靠性,常常造成引出线与轴接地或引出线变形发生匝间短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绕线式异步电机引出线可靠性低、易造成引出线与轴接地或引出线变形发生匝间短路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新型转子引出线固定结构的绕线式电机。
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具有新型转子引出线固定结构的绕线式电机,包括带有转轴孔的转轴、转子线圈以及焊接在转子线圈上的转子引出线,转轴上设置有紧固环,紧固环上加工出有斜角的腰形线槽,转子引出线通过紧固环与腰形槽贴合后穿入转轴孔,并用卡子将引出线固定在紧固环上,转轴孔内填充凝胶,经过加热固化将转子引出线固定在转轴孔内。
所述紧固环是由不导磁材料制成,通过与转轴过盈配合进行连接,紧固环上加工出有斜角的腰形线槽,转子引出线穿出轴孔后会自动与腰形槽贴合。
转子引出线穿入紧固环后,利用卡子和螺栓将引出线牢固的固定在紧固环上,最后用止动垫片扣紧,形成转子引出线在转子上轴向和径向全约束,以保证转子引出线可靠的固定。转轴孔内填入凝胶后,转子引出线就会牢固的固定在轴孔内不再运动,这样就很好的保护了绝缘层。凝胶选用一种双组份凝胶,因为双组份凝胶固化速度较快,有利于绕线式电机大批量的规模生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新型转子引出线固定结构的绕线式电机具以下的有益效果,即:
(1)因为采用了紧固环结构,使螺栓所承受的离心力被分解成垂直于紧固环和平行于紧固环的两个力,很好地降低了离心力造成的影响,防止了因电机长期运行造成的螺栓松动的问题,降低了转子引出线的固定失效问题。
(2)采用传统的压线座固定方式,电机运行一段时间后转子引出线与转轴摩擦绝缘损坏造成接地。紧固环因设计成与转轴有一定倾角并与转轴牢固的配合,转子引出线能全部得到压紧,很好的克服了转子引出线接地的缺陷。
(3)同时紧固环由不导磁材料制成,避免了因涡流损耗而形成局部过热导致的转子引出线绝缘失效接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新型转子引出线固定结构的绕线式电机的转子引出线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紧固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
图4为卡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侧视图。
图中:1-转子线圈,2-紧固环,3-卡子,4-转子引出线,5-转轴,6-凝胶。
具体实施方式
具有新型转子引出线固定结构的绕线式电机,包括带有转轴孔的转轴5、转子线圈1以及焊接在转子线圈1上的转子引出线4,转轴5上设置有紧固环2,紧固环2上加工出有斜角的腰形线槽,转子引出线4通过紧固环2与腰形槽贴合后穿入转轴孔,并用卡子3将引出线固定在紧固环2上,转轴孔内填充凝胶6,经过加热固化将转子引出线4固定在转轴孔内。
所述紧固环2是由不导磁材料制成,通过与转轴5过盈配合进行连接,紧固环2上加工出有斜角的腰形线槽,转子引出线4穿出轴孔后会自动与腰形槽贴合。
转子引出线4穿入紧固环2后,利用卡子3和螺栓将引出线牢固的固定在紧固环2上,最后用止动垫片扣紧,形成转子引出线4在转子上轴向和径向全约束,以保证转子引出线4可靠的固定。转轴孔内填入凝胶6后,转子引出线4就会牢固的固定在轴孔内不再运动,这样就很好的保护了绝缘层。凝胶6选用一种双组份凝胶6,因为双组份凝胶固化速度较快,有利于绕线式电机大批量的规模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546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