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制备超细晶块体材料的倒T形挤压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53790.9 | 申请日: | 200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36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史庆南;肖潇;王效琪;起华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C25/02 | 分类号: | B21C25/02;B21C26/00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金耀生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超细晶 块体 材料 挤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是一种倒T形大塑性变形挤压模具,用于制备超细晶块体材料的模具。
背景技术
大塑性变形技术(简称SPD)具有强烈的晶粒细化作用,可以直接将材料的内部组织细化到亚微米乃至纳米级,已被国际材料学界公认为是制备块体超细晶材料的最有前途的方法。最近几年大塑性变形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有:等径角挤压法(ECAP)、高压扭转(HPT)、往复挤压(CEC)、累积轧制(ARB)等。其中等径角挤压法发展最为迅猛,同其它大塑性变形方法相比,等径角挤压法可较容易地实现多次重复变形,试样在变形过程中承受严重的纯剪切应变,使试样在断面形状和尺寸不改变的情况下获得大塑性变形,从而使组织细化到亚微米甚至纳米数量级,且得到的是致密,无污染的块体超细晶材料。同时,调整剪切面和剪切方向可以获得不同的结构和组织。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模具通常采用单边转角挤压,道次挤压变形量小,往往需要进行五道次甚至更多道次才能累积足够的变形量,变形效率低,同时进行多道次挤压尾料切除量大,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进模具结构,克服现有技术变形效率低、道次挤压变形量小的缺陷,提供一种制备超细晶块体材料的倒T形挤压模具,使其具有道次挤压变形量大、利用极少道次就能达到大的变形量、晶粒细化能力强、操作方便、结构简单、可反复挤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法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上模、下模、模套、挤压杆;沿分模面将模具分为上模、下模,上模、下模紧密结合放入模套内,(沿分模面形成的)上模垂直通道与下模水平通道构成倒T形挤压通道,且上模垂直通道与下模水平通道横截面面积相等、形状相同,形状为方形。坯料和挤压杆从上模垂直通道放入,挤压杆截面设计为方形(也可为圆形),为保证挤压杆在挤压时不产生应力集中而损害挤压杆,保证挤压杆在工作时的稳定,将其末端设计为阶梯状。
本实用新型采用模具钢制作倒T形挤压模具,上、下模受力状况是本模具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为了使坯料易于放入挤压通道,一般坯料的宽度总比通道宽度略小。挤压开始时,坯料先镦粗,逐渐与模壁接触,挤压继续进行,通道内壁则受到强烈的材料变形力挤压,因此需要保证模具具有高强度。传统模具在挤压过程中,由紧固螺栓承受变形力。本模具设计为横向两瓣式,沿分模面将模具分为上模和下模,上模保持挤压通道的完整性,改变了模具的受力方式.变形力主要由完整的挤压通道承受。挤压杆截面外形为方形(或圆形),末端为阶梯状,其高度由坯料的长短确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核心在于上模和下模合拢在一起形成倒T形挤压通道。在挤压过程中,坯料在挤压杆的作用下,从上模垂直通道向下挤压,到达上模垂直通道与下模水平通道的交接处,材料发生剪切变形,由于材料是在水平方向上向两边流动,形成两个剪切面,对坯料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当挤压杆阶梯台与上模凸起的方形凸台相接触,挤压过程结束。挤压结束后坯料停留在下模水平通道中。脱模时,利用压力机回程力将挤压杆拔出,上下模分离,将坯料取出。完成一次挤压,可旋转工件放入上模垂直通道重复以上过程,配合热处理实现多道次大塑性变形,通过回复再结晶工艺得到细小均匀的晶粒。
本实用新型道次变形量大,变形效率高,具有显著的晶粒细化效果,金属型模具结构简单,加工容易,适用面广,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倒T形挤压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挤压杆示意图。
图中,1-上模,2-下模,3-模套,4-挤压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模1、下模2、模套3、挤压杆4。沿分模面将模具分为上模1、下模2。上模1、下模2紧密结合放入模套3内,沿分模面形成的上模垂直通道与下模水平通道构成倒T形挤压通道,且上模垂直通道与下模水平通道横截面面积相等、形状相同,形状为方形。坯料和挤压杆4从上模垂直通道放入,挤压杆4截面设计为方形(也可为圆形),末端设计为阶梯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537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池清洁器的驱动装置
- 下一篇:液体温控电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