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重型旋转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53719.0 | 申请日: | 2009-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95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冉正华;林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冉正华;林媛媛 |
| 主分类号: | H02G1/14 | 分类号: | H02G1/14 |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陈左 |
| 地址: | 650224 云南省昆明市***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重型 旋转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路施工中在牵引绳或输电导线之间连接的连接器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线路施工中使用的重型旋转连接器。
背景技术
旋转连接器是电力输电线路放线施工中最常用的工具,旋转连接器“旋转”的可靠性一直是各使用单位极其关注的,现有的旋转连接器功能单一,只能部分承受牵引绳或输电导线的轴向拉力。无法满足线路施工中由于地形复杂、牵引绳或输电导线高差较大并有转角的现场使用的要求。
目前国内使用的旋转连接器,额定荷载在Q额≤50KN,即最大强度拉力F≤150KN以下采用国内生产的,Q额≥50KN,即最大强度拉力F≥150KN几乎全部采用从国外进口。因为国内生产的大吨位旋转连接器性能不可靠,受力达不到额定荷载就不能旋转,而且采用的材料强度等级较低,外型尺寸较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目前国内所使用的大吨位旋转连接器,即F≥150KN主要是意大利和台湾生产的。意大利和台湾生产的旋转连接器存在的问题是:在通过直线和转向放线滑车时,由于受结构设计的限制,不能保证旋转连接器在受一定径向力时可靠的旋转,只能受较小的径向力,不能大于F径>10KN。即使这样“旋转阻力矩”也成倍增加,在通过上述直线和转向放线滑车时根本就不能旋转。同时“旋转连接器”的额定荷载Q额与其最大强度拉力F的安全系数与国内标准出入较大,其配的轴承有效额定荷载Q额偏小,容易造成“旋转连接器”轴承的早期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重型旋转连接器,采用高强度合金材料有利于提高结构的强度和减小结构的几何尺寸,保证旋转连接器在通过转向和直线滑车时,同时受拉力和较大径向力还能可靠地旋转,弥补了目前在用旋转连接器共同的通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重型旋转连接器,主要包括与牵引绳或输电导线主体连接的连接轴和连接座、防伪保护装置、径向承力装置、支承座、轴向承力装置、维护保养装置和滚轮与销轴构成的绳套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轴和连接座分别通过安装于各自前端的绳套装置与牵引绳或输电导线主体连接,连接轴的后端通过径向承力装置、轴向承力装置和支承座与连接座的后端连接;支承座前部套装在连接轴上,后部固定在连接座的中心螺孔内。
所述的轴向承力装置有一螺栓,螺栓上套有一平面滚柱轴承,螺栓一端固定在连接轴的中心螺孔内,套有平面滚柱轴承的螺栓另一端连接在支承座后部的端面上。
所述的径向承力装置有一径向滚针轴承,径向滚针轴承安装在连接轴与支承座之间。
所述的防伪保护装置有一导向圈和卡环,导向圈装在连接轴上并紧靠径向滚针轴承,卡环装在导向圈与支承座之间的环形槽内。
所述的维护保养装置有一堵头螺钉,该堵头螺钉连接在连接座后端中心轴线上的螺孔中。
所述的绳套装置有滚轮和销轴,滚轮通过销轴装在连接轴或连接座前端的开口槽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重型旋转连接器,在轴向承力装置和径向承力装置中,采用径向滚针轴承、平面滚柱轴承承载重负荷的新结构,与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旋转连接器比较,负荷承载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在各种额定负荷下均能可靠地使用。能满足线路施工中承载能力并与目前国内外张、牵机的额定张、牵能力相配套,同时还可以承载较大径向力,这是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旋转连接器不能达到的;本旋转连接器具有结构先进、安全可靠性高,造价经济合理,使用、维护简单的优点。是一种能满足电力、铁路、通讯等行业线路施工单位在现场使用的重型旋转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轴向承力装置结构图。
图3是图1中的径向承力装置结构图。
图4是图1中的防伪保护装置结构图。
图5是图1中的维护保养装置结构图。
图1~5中各标号为:滚轮1,销轴2,连接轴3,导向圈4,径向滚针轴承5,支承座6,螺栓7,连接座8,堵头螺钉9,平面滚柱轴承10,卡环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冉正华;林媛媛,未经冉正华;林媛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537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