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椎体融合时植入的骨小梁椎间融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47060.8 | 申请日: | 2009-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91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冯炯;索莉;崔明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天新福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B17/7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程凤儒 |
地址: | 1022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融合 植入 小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椎体融合时植入的骨小梁椎间融合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人地出现腰痛,颈痛的症状。经医学研究发现,多数是人的脊柱椎体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另外在脊柱创伤的病例中,有的脊柱椎体受外力作用下导致粉碎性骨折,引起人体脊柱失稳,给患者带来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医学上对上述症状的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是植入融合器进行椎体融合。具体的做法是切除病变的椎间盘或椎体,同时植入一个融合器,并辅以脊柱内固定系统,使与植入的融合器相邻的两个椎体长成一体,从而达到消除疼痛,恢复脊柱功能的目的。
市场上的融合器在植入后都能达到支撑的目的,但是在植骨融合以后,他会和周围的骨组织一起承担脊柱椎体间的压力。但因植入物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人骨有差异,时间长了会在植入物周围造成骨质吸收,从而造成融合失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支撑并帮助脊椎融合的椎间融合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椎体融合时植入的骨小梁椎间融合器,其具有由钛合金粉末经电子束熔融成型的网状多孔结构,形状为楔形、方形、半圆形或三角形;
所述骨小梁椎间融合器的网状多孔结构的孔径为50-900微米,孔隙率为40-90%。
所述用于椎体融合时植入的骨小梁椎间融合器的网状多孔结构的孔径优选为450-500微米,孔隙率优选为60-70%。
所述用于椎体融合时植入的椎间融合器表面还可具有一羟基磷灰石涂层。
所述羟基磷灰石涂层优选为采用等离子喷涂法或电化学沉积法形成的涂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其多孔的空间结构能让骨组织长入其孔隙中,融为一体。这些孔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相互连通,其粗糙的表面可以稳定的固定在椎体之间。具有该多孔结构的融合器力学性能接近人骨,植骨融合后会和骨质一起承担椎体间压力,由于其均匀的多孔结构,能够均匀承载椎体的压力,减少骨质吸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还可根据患者病变位置的具体状况进行设计。融合器的表面可添加羟基磷灰石涂层,用来诱导骨组织长入。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三角形椎间融合器的横截面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三角形椎间融合器的纵切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椎体融合时植入的骨小梁椎间融合器的一较佳实施例是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三角形椎间融合器。该三角形锥间融合器的三个角为圆角,中心具有一通孔3。该融合器包括一具有网状多孔结构的融合器本体1和一包覆于其外的羟基磷灰石涂层2。融合器本体1是由钛合金粉末经电子束熔融成形设备扫描熔融成型,形成的网状多孔结构的孔径为450-500微米,孔隙率约为60%,类似人体松质骨骨小梁的多孔结构,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更加接近人骨。融合器本体1表面羟基磷灰石涂层2采用等离子喷涂法或电化学沉积法形成,用来诱导骨组织长入。
本实用新型还可根据患者病变部位的具体形状进行设计,将设计好的特殊形状的椎间融合器模型导入到电子束熔融成形设备中,通过设备扫描钛合金粉末熔融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天新福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天新福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470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