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型线预成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46577.5 | 申请日: | 2009-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64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牛海军;万建成;董玉明;刘臻;朱宽军;李军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B13/02 | 分类号: | H01B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型线预 成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架空导线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型线预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型线具有自阻尼特性好、低弧垂、导电率高、载流量大、抗冰雪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有技术中的型线预成型装置通常用来绞制圆形截面型线,对于非圆形截面的型线,如一种碳纤维梯形软铝绞线,由于梯形软铝单丝的自身形状和强度较低的特点,采用普通成型装置通常会出现梯形软铝线擦伤和翻身的现象,这样影响了绞合后导线的质量,使整个工程效果受到影响。因此,迫切的需要开发出一种克服单丝翻转和被拉细的预成型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单丝翻转的型线预成型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型线预成型装置,该装置包括型线单丝轮、轴承压轮、压轮联板、圆盘和圆盘连接轴,所述圆盘的一侧中心处设有一圆盘连接轴、其另一侧上以圆盘中心为轴分布有压轮联板,每个压轮联板上均设有型线单丝轮和轴承压轮。
其中,所述压轮联板上设有一长孔,所述轴承压轮通过螺栓连接在长孔上,安装在长孔上的轴承压轮可沿着长孔移动。
其中,所述压轮联板上安装两个并列设置的型线单丝轮。
其中,所述压轮联板上设有一固定轴承压轮,所述固定轴承压轮与安装在长孔上的轴承压轮并列设置在压轮联板上。
其中,所述型线单丝轮为带有轴承的中空圆盘,其外圆周上设有一圈供型线单丝通过的内凹槽。
其中,所述圆盘的外周上设有用于使型线单丝通过的型线单丝孔。
其中,所述圆盘上以圆盘中心为轴均布有减重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型线预成型装置能够有效的解决型线单丝翻转的问题;由于轴承滑轮可调减轻了对单丝的摩擦防止单丝起毛;另外该装置可应用于圆形截面的型线和非圆形截面的型线,具有应用范围广,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压轮联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为压轮联板的主视图,图1b为图1a的左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型线单丝轮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圆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圆盘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一个压轮联板与圆盘的组装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型线预成型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型线预成型与紧压模同步装置与现有框绞机绞笼连接实现绞制低风噪声导线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即在压轮联板上安装有型线单丝孔、轴承压轮和固定轴承压轮的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型线预成型与紧压模同步装置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本例中以绞制一种碳纤维梯形软铝绞线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压轮联板3呈矩形状且其头部两角被削去,其上设有用于连接型线单丝轮1的圆孔31、用于连接轴承压轮2的长孔33和两个用于将压轮联板3连接到圆盘4上的螺丝孔32。
如图2所示,型线单丝轮1是将轴承嵌入耐磨尼龙轮槽内形成的,其呈带有轴承的中空圆盘状、外圆周上设有一圈供型线单丝通过的内凹槽11,为了更好的配合梯形软铝绞线的结构,该内凹槽的形状为梯形,如果绞制其他形状的型线可相应更换成其他形状内凹槽的型线单丝轮。
如图3所示,所述圆盘4的外周上设有用于连接压轮联板3的压轮联板螺丝孔43和用于使型线单丝通过的型线单丝孔41,所述圆盘4的内周部分设置有若干用于固定圆盘连接轴5的连接孔44,每个压轮联板3需要两个压轮联板螺丝孔41来进行固定,所以压轮联板螺丝孔41的个数为型线单丝孔41个数的2倍。为了减轻圆盘重量,在圆盘4上还均匀设置有若干减重孔42。
如图4所示,圆盘连接轴5呈中空圆盘状,其上设有用于连接圆盘4的连接孔51。
如图5所示,压轮联板3上的圆孔31处安装一型线单丝轮1,压轮联板5上的长孔33处安装一轴承压轮2。该图中所示型线单丝7从两个型线单丝轮1的内凹槽11中穿过,并由轴承压轮2进行压接,使型线单丝在经过型线单丝轮时始终保持一条直线,有效的克服了型线单丝翻转的弊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465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玻璃门
- 下一篇:用于提供电话会议的方法和通信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