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半焦煤气净化焦油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45880.3 | 申请日: | 200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06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高武军;薛选平;史剑鹏;李朋泽;李水锋;曾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K1/10 | 分类号: | C10K1/10;C10K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煤 净化 焦油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半焦煤气净化焦油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现有的半焦煤气净化焦油回收均采用直接冷却工艺。其工艺流程为:自炉内出来的荒煤气,由上升管进入桥管和文氏管塔,喷洒热环氨水初步冷却,然后煤气进入旋流板塔与通入塔内的冷环氨水逆向接触,进行二次冷却。冷却后气液分离,冷却下来的液体经管道流到循环水池,通过静置沉淀油水分离,焦油由泵打到焦油贮槽,循环水经管壳式换热器换热冷却后循环使用。煤气经管道进入静电捕焦油器,把煤气衔带的焦油、粉尘吸附回收。煤气通过煤气风机加压后,一部分返回炭化炉加热燃烧,一部分供半焦烘干,剩余煤气送往用户。
这种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工艺较为简单,焦油收率不高,冷却水量消耗大,且与煤气直接接触,所以产生的废水量很大,环境污染较严重,废水的处理又十分困难。从节能与环保角度考虑,直接冷却煤气进行净化很不科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焦煤气净化焦油回收装置,具有分离效果好、可减轻环境污染、节约用水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半焦煤气净化焦油回收装置,包括气液分离器1,气液分离器1一端与直立炉22相通,另一端与氨水循环池5相通,氨水循环池5上安装有剩余氨水泵6、循环氨水泵7和焦油中间泵8,剩余氨水泵6与剩余氨水槽18相连通,剩余氨水槽18设置有氨水泵19,循环氨水泵7与直立炉22相连,焦油中间泵8与焦油贮槽20相连通,焦油贮槽20设置有焦油泵21,气液分离器1的上部还与横管冷却器2相连通,横管冷却器2的下端与电捕焦油器3相连通,电捕焦油器3与煤气鼓风机4相连接,电捕焦油器3和煤气鼓风机4分别通过电捕焦油器水封槽14和鼓风机水封槽17与地下放空槽15相连通,地下放空槽15设置有地下放空槽液下泵16,地下放空槽液下泵16连接至氨水循环池5。
所述的横管冷却器2分上、下两段,上段经横管冷却器水封槽9-1与上段冷凝液槽10管道连接,下段经横管冷却器水封槽9-2与下段冷凝液槽12管道连接,上段冷凝液槽10经上段冷凝液泵11再与横管冷却器2上段连接形成回路,下段冷凝液槽12经下段冷凝液泵13再与横管冷却器2下段连接形成回路。
本实用新型利用横管冷却器2间接冷却、电捕焦油器3等先进设备净化煤气回收焦油,较传统工艺油回收率可提高10%左右,净化后的煤气中油含量可降至10mg/Nm3以下,油中杂质含量减少;冷却水在系统中与煤气间接接触,循环使用,无新污水产生,消耗水量减少,节约了水资源;水量和煤气的流量联锁控制,煤气中的氧含量超过设定上限时静电捕油装置自动断电,整个系统DCS操作,自动化程度高;环保、节能及综合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液分离器,2.横管冷却器,3.电捕焦油器,4.煤气鼓风机,5.氨水循环池,6.剩余氨水泵,7.循环氨水泵,8.焦油中间泵,9.横管冷却器水封槽,10.上段冷凝液槽,11.上段冷凝液泵,12.下段冷凝液槽,13.下段冷凝液泵,14.电捕焦油器水封槽,15.地下放空槽,16.地下放空槽液下泵,17.鼓风机水封槽,18.剩余氨水槽,19.氨水泵,20.焦油贮槽,21.焦油泵,22.直立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
参照附图,一种半焦煤气净化焦油回收装置,包括气液分离器1,气液分离器1一端与直立炉22相通,另一端与氨水循环池5相通,氨水循环池5上安装有剩余氨水泵6、循环氨水泵7和焦油中间泵8,剩余氨水泵6与剩余氨水槽18相连通,剩余氨水槽18设置有氨水泵19,循环氨水泵7与直立炉22相连,焦油中间泵8与焦油贮槽20相连通,焦油贮槽20设置有焦油泵21,气液分离器1的上部还与横管冷却器2相连通,横管冷却器2的下端与电捕焦油器3相连通,电捕焦油器3与煤气鼓风机4相连接,电捕焦油器3和煤气鼓风机4分别通过电捕焦油器水封槽14和鼓风机水封槽17与地下放空槽15相连通,地下放空槽15设置有地下放空槽液下泵16,地下放空槽液下泵16连接至氨水循环池5。
所述的横管冷却器2分上、下两段,上段经横管冷却器水封槽9-1与上段冷凝液槽10管道连接,下段经横管冷却器水封槽9-2与下段冷凝液槽12管道连接,上段冷凝液槽10经上段冷凝液泵11再与横管冷却器2上段连接形成回路,下段冷凝液槽12经下段冷凝液泵13再与横管冷却器2下段连接形成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458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载试验用圆柱型反力架
- 下一篇:一种桌式多功能电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