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型汽车双暖风取暖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44482.X | 申请日: | 2009-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35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涛;宋建平;高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H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66 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型汽车 暖风 取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型汽车新结构暖风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微型汽车双暖风取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暖风装置由暖风机总成、过渡件、内外循环控制箱、暖风机进水管、暖风机回水管、弹性卡箍等组成,分别装配在驾驶舱和发动机舱内,暖风装置的芯体通过暖风机进水管和暖风机回水管与底盘的管组件连接,进而接通与发动机冷却水泵的连接,微型汽车的暖风装置均利用流经装在暖风机内部的暖风芯体的发动机冷却水来加热通过暖风机的空气。因暖风装置散热量与芯体的型式与尺寸等有关,所以会受到驾驶舱空间及总布置的影响。暖风装置散热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于前风挡玻璃的除霜及除雾效果,外界环境越冷、温度越低,除霜的时候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从而延长了用户等待除霜的时间;若驾驶员行驶过程中除雾不及时,还有可能影响行驶,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暖风装置的取暖性能不能完全达到所有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寒冷地区,冬天对取暖性能的要求更高,就降低了整车的舒适性能,降低用户对哈飞品牌的满意度,是一个潜在的很大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设计合理,用户不受到暖风机传导到驾驶舱内热量的侵袭,不降低微型汽车的舒适性的微型汽车双暖风取暖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暖风机总成、副暖风机总成和内外循环控制箱总成通过螺钉和支架连接,用螺母安装在前隔板总成上面,三通管组件、暖风机回水管A、三通、暖风机回水管C、暖风机回水管B,暖风机进水管A,水阀门总成、暖风机进水管B、暖风机进水管C以及暖风机进水管D之间用弹性卡箍固定,水阀门总成通过螺母固定在前隔板总成上,三通管组件端部用卡箍固定在千斤顶支架的销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设计合理,还在暖风机进水管的主干上增加的水阀门,可以保证在炎热的夏季,用户不受到暖风机传导到驾驶舱内热量的侵袭,不降低微型汽车的舒适性,但可以在冬天给用户以春天般的温暖。同时,更改的暖风机进/回水管部分在与三通、三通管组件和管组件的连接部分仍采用弹性环箍的固定方式,这种方式可靠、实用,且不会产生冷却水泄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水管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由图1-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暖风机总成1、副暖风机总成2和内外循环控制箱总成3通过螺钉和支架连接,用螺母安装在前隔板总成4上面,三通管组件5、暖风机回水管A 6、三通7、暖风机回水管C 8、暖风机回水管B 9,暖风机进水管A 10,水阀门总成11、暖风机进水管B 12、暖风机进水管C 13以及暖风机进水管D 14之间用弹性卡箍固定,水阀门总成11通过螺母固定在前隔板总成4上,三通管组件5端部用卡箍固定在千斤顶支架15的销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微型汽车双暖风取暖装置,副暖风机总成是将前蒸发器总成内的前蒸芯体取消,用暖风芯体代替,改制而成,副暖风机总成与暖风机总成和内外循环控制箱总成的连接是通过支架与螺钉的连接方式,这种方式借用了原来蒸发器总成与暖风机总成和内外循环控制箱总成的连接方式;副暖风机总成与暖风机总成和内外循环控制箱总成连接后与车体的装配也借用了原暖风装置的安装方式;将前蒸发器总成改制成副暖风机总成后在车体上的接口不用更改。因而稳定、可靠、结构合理,无漏风、脱离等新研制成品的隐患,同时降低了研制成本。新的暖风装置将经过其的空气进行了两次热交换,更大幅度的提高了出风口的空气温度,提高了微型汽车的取暖性能及除霜性能。
本实用新型发动机进水管由原来的一个暖风机进水管,更改为一个进水管经过水阀门以后分别接通暖风机总成和副暖风机总成的四根较短的进水管,新增加的暖风机进水管主干上的水阀门装置采用手动控制方式,当天气炎热的情况下,用户可手动关闭水阀门,从而彻底切断流向暖风机总成和副暖风机总成的发动机冷却水,保证了微车驾驶舱内的舒适性不受影响而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444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