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360度回转轴的抛光机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38250.3 | 申请日: | 200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31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郑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建军 |
主分类号: | B24B39/00 | 分类号: | B24B3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禹小明;张培祥 |
地址: | 529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360 回转 抛光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抛光机械的成型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化抛光、能对机械零部件作360度抛光的抛光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普通抛光机因其抛光轮只能沿着回转轴方向对所要加工的机器零部件作单一方向抛光,而不能围绕回转轴对所要加工的机器零部件进行多向抛光,从而无法对机器零部件的拐角位、死角位进行抛光,当机器零部件出现拐角位、死角位时,唯有辅之以手工才能完成整个机件的抛光工作。而现有专利号为:ZL200520059531.4的《360度回转轴抛光机》,因其回转碳刷总成普遍使用四个碳刷的结构,通过四个碳刷控制回转轴的360度旋转,容易损耗电机的碳刷,缩短电机的使用寿命,增加成本;且抛光机工作实现回转时,经常需要转换电流的输入方向,加之回转碳刷总成暴露在外,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该专利的抛光轮组依靠升降坐的滑块与立柱的键槽配合达到上下移动的效果,这在抛光过程中抛光轮组的稳定性较差,容易晃动。因而现有的360度回转轴抛光机存在着机构复杂、抛光工效低、成本高、安全性差,生产效率慢等缺陷,该抛光机械难以达到自动、高效、高质的设计要求。
本申请人一直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不断的创新和试验过程中,终于研发出了一种能够改善现有技术《360度回转轴抛光机》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抛光机操作简便、结构简单,主要采用齿轮传动的方式实现抛光机回转轴的360度转动和布轮的转动;该抛光机的结构比现有技术简单,安全性更高,成本更低,使用寿命更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360度回转轴的抛光机,该抛光机以简单的齿轮传动的形式实现抛光机回转轴的360度转动和布轮的转动,齿轮传动的形式具有很强的耐久性和优良的性能保证。抛光机在整体上来说,比现有技术更节省材料,更实用,成本更低等。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360度回转轴的抛光机,包括底座、于底座上竖立有立柱机构;立柱机构包括竖立于底座上并带键槽的立柱,立柱下部套有轴套,底座上设有第一减速机和由第一减速机驱动的第一螺杆,第一螺杆与轴套连接并驱动轴套移动;所述的立柱上设有升降座,升降座上设有回转轴臂总成,于立柱的顶部设有第二减速机,第二减速机驱动与升降座连接的第二螺杆,回转轴总成包括回转轴臂和布轮机构,其中:——回转轴臂,固定于升降座上,所述的回转轴臂上固定有第三减速机,第三减速机传动端安装有主动齿轮,回转轴臂内安装有与布轮机构固定连接的空心第三回转轴,第三回转轴上套有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所述的回转轴臂上还安装有第四减速机,第四减速机连接安装于第三回转轴内腔的第四回转轴,第四回转轴的传动端安装有第一伞形齿轮。回转轴臂和第三回转轴均采用中空结构,第三回转轴内安装有第四回转轴,但第四回转轴并不与第三回转轴连接,第四回转轴只是穿过第三回转轴,即第四回转轴并不随第三回转轴的转动而转动。通过第三减速机的驱动,以齿轮传动的形式,从而实现第三回转轴带动布轮机构作360度回转抛光。
——布轮机构,与回转轴臂连接;所述的布轮机构包括与第三回转轴固定连接的布轮臂,布轮臂上安装有主动轴和从动轴,主动轴的输入端设有第二伞形齿轮与第一伞形齿轮啮合,主动轴输出端安装套有主动皮带轮,从动轴输入端安装套有从动皮带轮,主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以皮带传动,传动轴输出端上还安装有一布轮。第四减速机同样通过伞形齿轮传动的形式实现布轮的转动。第四回转轴的传动端和主动轴的输入端通过伞形齿轮传递动力,节省了繁琐的传动结构和减少了配合的空间体积,使用简单的伞形齿轮传递动力,具有结构简单、材料耗量少、传动耐久和稳定的特点。
作为对前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计:前述的第三减速机和第四减速机采用1500~2200W功率的减速机。由于使用大功率的减速机能源耗量大、成本较高,采用功率在1500~2200W功率的减速机,不仅能够节省能源,而且非常适合第三减速机和第四减速机中高速转动的技术要求,保证了第三减速机和第四减速机的转动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建军,未经郑建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382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陶瓷球磨机研磨过程在线实时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成组弹簧端面精磨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