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航空发动机驱动风扇的强风排烟消防车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35847.2 | 申请日: | 2009-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94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姬永兴;尹志;钟仕贵;刘军;程继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卡威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27/00 | 分类号: | A62C2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唐代盛 |
地址: | 21232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航空发动机 驱动 风扇 强风 消防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强风排烟消防车,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退役航空活塞发动机驱动风扇的大功率强风排烟消防车。
背景技术
现代城市的居住、办公场所,公共娱乐场所,超市商场,石化工厂,大型仓库等,使用了大量合成装修材料,集聚了多种含能物质,发生火灾后产生的大量有毒烟雾不仅阻挡视线,造成人员逃生困难,而且是致人吸入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统计资料显示,城市火灾死亡者中有85%左右的人是死于有毒烟雾。烟雾还阻碍消防人员进入火场救人灭火。为此,现代消防灭火战斗中辅助使用了一种排烟消防车,用排烟消防车产生的携带细水雾的强劲气流吹除和稀释有毒烟雾,改善火场的救援条件。近些年来我国陆续引进了国外的排烟消防装备,如法国的MVU280型排烟消防车,德国的陆虎60排烟消防机器人等。国内也有多家消防车生产企业投产排烟消防车。
我国在煤气、天然气、危险化学品物质的生产、运输、存贮中,发生意外泄漏事故时,在事故现场抢险救援中,需调用强风车吹散、稀释泄漏出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气体,防止发生燃爆或中毒伤亡事故。
但是,国内外生产的这些排烟消防车存在着如下缺陷:一是以液压马达为动力驱动排烟风扇,尚需汽车发动机带动液压泵为其提供液力能,经两次能量转换后能量损耗较大,限制了排烟机功率的提高,从而直接影响到火灾现场的排烟降温效果。因此,国产的排烟消防装备的强风流量在30,000~100,000m3/h之间,难以满足消防灭火和意外事故应急救援的需要;二是细水雾喷嘴喷出的水雾粒径大,同时,喷嘴安装在导风筒的周边上,不能使细水雾与喷射的强风气流均匀混和,粒径大的细水滴在尚未射入火场时已坠落地上,影响到对火灾现场的降温和吸收有毒烟雾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航空发动机驱动风扇的强风排烟消防车。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航空发动机驱动风扇的强风排烟消防车,包括汽车、水罐、水泵、升降平台、旋转机构和俯仰机构,导风筒通过俯仰机构操纵导风筒的俯仰,在导风筒内设置航空活塞发动机、风扇、整流罩和整流片,导风筒套接在航空活塞发动机的外侧,风扇安装在航空活塞发动机的输出轴上,整流罩通过整流片安装在导风筒的壳体内,导风筒、航空活塞发动机、风扇和整流罩在同一轴线上;导风筒和航空活塞发动机安装在升降平台的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1)将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可靠性高的退役航空活塞发动机用于驱动风扇,使输入功率增至200KW以上,风机的出口风速达45m/s,风量达300,000m3/h,气流喷射距离大于100m,成为国内空气流量最大的排烟消防车。其输出功率的大小受油门的控制,可满足消防灭火和应急救援不同环境下对强气流的需要。(2)将退役航空活塞发动机用于排烟消防车的风扇驱动装置,是军用武器装备退役后的新用途实用新型,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强风排烟消防车的生产成本。(3)采用了由安装在风扇后的整流片作为输水通道,在整流片的后缘由线切割机切割出0.1~1mm宽、30~40mm长的等距切口,形成超细水雾喷射装置,喷射出粒径小于200μm的超细水雾,而且均匀分布,使喷射出的超细水雾与强风气流均匀混和,与其它喷嘴相比,降低了风阻,提高了细水雾的射程和对火场降温、吸收有毒烟雾的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航空发动机驱动风扇的强风排烟消防车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航空活塞发动机、风扇、导风罩、整流罩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及其对应的组成部分:1、汽车,2、水罐,3、水泵,4、升降平台,5、旋转机构,6、俯仰机构,7、风扇总体,8、航空活塞发动机,9、导风筒,10、供水管路,11、整流片,12、风扇,13、整流罩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卡威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卡威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358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