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救生圈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32399.0 | 申请日: | 200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15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徐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晶 |
主分类号: | B63C9/22 | 分类号: | B63C9/2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31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救生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上救生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救生圈。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水上救生设备中较为常用的的一种设备,应用配备范围较广,涉及船舶航运、水上作业、抗洪救灾以及水上旅游休闲活动等,一旦发生人员意外落水,一个救生圈或许就能救起一人或多人的生命,救生圈作为安全防护设备,起着救护、保障生命的重要作用。
以往普遍使用的救生圈一般是由聚氯稀材料构成的环状部的充气式救生圈,该救生圈内部为空心结构,在救生圈上开设有充气口,当需要使用救生圈时只需通过充气口对救生圈内部充气即可使用,然而该救生圈由于其结构上的缺陷,其外部易破损从而造成内部空气的泄露,导致救生圈无法使用。现代救生圈多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聚丙烯材料制成实心结构,其实心结构的设置解决了以往救生圈内部空心结构时空气泄露导致救生圈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然而,目前所使用的救生圈都存在一个较大的局限性,就是无法携带必要的补给物品,当人们在水上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此时无法给人们提供必要的补给,极易造成意外的产生。更有甚者当人们遇难在海上飘泊时,如果无法在一定时间内被发现并实施救援,落水人员就会因为缺乏补给而逐渐体力不支,如果能给落水人员提供一定的补给,就能增加落水者在海上漂泊存活的时间,从而大大增加了落水者被实施救援的机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救生圈,使用该种救生圈,可方便地携带补给物品,供人们使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救生圈,包括带有容纳人体的环状部的救生圈本体,与所述救生圈本体配合还设有一容置结构。
上文中,所述救生圈本体为现有技术,可以为内部空心的环状部的充气式救生圈,也可以采用由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聚丙烯材料制成实心结构的救生圈,其形状不做限制,可以是常用的环状部的救生圈,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实心结构救生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救生圈本体内开设有至少一个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与所述救生圈本体连接处开设有容置腔口,构成所述的容置结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所述容置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容置袋,所述容置袋与所述救生圈本体连接,所述容置袋一端开设有袋口。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救生圈本体内开设有至少一个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与所述救生圈本体连接处开设有容置腔口,构成所述的容置结构。在使用时,人们一旦出现体力不支等情况时,即可打开容置腔口,取出救生圈本体内容置腔内的补给物品进行补给。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1、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与救生圈配合设置一容置结构,使得救生圈可方便的携带补给物品,供人们使用;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成本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1、救生圈本体;2、容置腔;3、容置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所示,一种救生圈,包括带有容纳人体的环状部的救生圈本体1,所述救生圈本体内开设有一个容置腔2,所述容置腔2与所述救生圈本体1连接处开设有容置腔口3,构成所述的容置结构。
人们在使用该救生圈进行活动时,一旦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只需打开容置腔口3,将容置腔2内的补给物品取出使用即可,从而给人体提供了补给,避免了意外的发生。
实施例二:一种救生圈,包括带有容纳人体的环状部的救生圈本体,还包括一容置袋,所述容置袋与所述救生圈本体连接,所述容置袋一端开设有袋口,所述容置袋由防水材料构成。
使用时,人们出现体力不支等情况时,只需打开容置袋的袋口,将袋内的补给物品取出使用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晶,未经徐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323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排气歧管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水下用目标指示发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