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32152.9 | 申请日: | 2009-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64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洪铮;张伟 |
| 主分类号: | B62M1/00 | 分类号: | B62M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刘喜莲 |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力 转化 动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特别是一种能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如专利号为00219478.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车架的重力支撑杆与车轴间分别装有重力驱动器,重力驱动器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弓形弹簧件,前端设有能与重力支撑杆连接的连接头,后端设有能安装于车轴的接口,车架的重力支撑杆与重力驱动器的连接头连接,车轴的外端分别固定在重力驱动器后端的接口中。该车在使用过程中使车的重心前移,将重力转化为动力,产生了一定的技术效果,其存在的缺陷在于:其重力转化为动力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其省力、增速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更为省力、增速效果好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前后车轮和车座,所述的车架包括车梁、前管、前叉、立管、后衣架和后衣架支杆,其特点是,它还设有对称的重力驱动器;
所述的重力驱动器包括斜后叉、驱动板、驱动板簧和受力板;
所述的斜后叉的前部上翘形成折弯部,斜后叉的前端连接在车的中轴的连接头上;所述的驱动板固定设在斜后叉的后侧上,驱动板上设有叉口,驱动板通过叉口叉接在车的后车轴上,在驱动板的内侧还设有支撑块;所述的驱动板簧为V形结构,它支承在受力板与驱动板的支撑块之间,且其下端固定在支撑块上;所述受力板的下部设有活动轴孔,受力板的下部通过活动轴孔套设在后车轴上且处于驱动板内侧,受力板的上部固定连接在后衣架支杆上;
所述的车梁的后部设有立管通槽,连接在中轴的连接头上的立管的上端穿过并伸出立管通槽,与车座连接的鞍管下端插入立管内,鞍管的下部上设有压簧圈,立管内还设有弹簧,弹簧的上端连接在压簧圈上,处于立管内的鞍管的上部还设有挡圈;在立管与斜后叉之间还连接设有支撑杆。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它还设有对称的前驱动斜叉;所述的前驱动斜叉由上下固定的上叉和下叉构成,所述的上叉和下叉上分别设有开口朝上的上叉口和开口朝下的下叉口,上叉由上杆、下杆和连接二者的弹性连接板构成,上杆上端部连接在前叉上,下杆与下叉固定,所述的下叉连接在车的前车轴上。这样,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增速、省力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所述的叉口、上叉口和下叉口的斜度可以按需要设置,一般为10°-60°,优选为20°-45°,进一步优选为25°-40°。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所述斜后叉的折弯部的角度可以按需要设置,一般为为100°-160°优选为110°-140°,进一步优选为120°-130°。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所述的上叉的上端部与前叉之间的夹角可以按需要设置,一般为125°-170°,优选为145°-165°,进一步优选为150°-160°。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V形结构的驱动板簧的夹角可以按弹力需要设置,一般为20°-70°,优选为30°-60°,进一步优选为40°-50°。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前车轮与后车轮的直径比为1∶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洪铮;张伟,未经张洪铮;张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321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数学教育装置
- 下一篇:粉笔灰回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