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涡流循环除尘散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28768.9 | 申请日: | 2009-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30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徐江涛;柯小松;刘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樊市长源东谷实业有限公司;北京长源朗弘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11/00 | 分类号: | B23Q11/00;B23Q11/10 |
代理公司: | 襄樊中天信诚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8 | 代理人: | 帅玲 |
地址: | 441004 湖北省襄樊***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涡流 循环 除尘 散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制造领域内用于机床加工的循环除尘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机械行业对于灰铁类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除尘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而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在临近刀盘侧上方挂置抽风管口,利用抽风装置提供负压,将切削粉尘抽送到室外过滤后排到大气中。但这种方式除尘效果不理想且存在在如下弊端:
1、切削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多。由于铣刀盘的高速旋转,粉尘会在产生的同时富有速度,因此粉尘的散布面积比较大,普通除尘方式只能对靠近管口附近的粉尘有很好的除尘效果,而其它区域的除尘效果并不理想。
2、刀具的使用寿命低。刀片高速切削中产生大量热量,使得刀片表面温度急剧升高,可加剧刀片的磨损,降低了刀具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传统的除尘方式对产生的热量无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刀具的寿命得不到有效提高,加工成本更得不到有效降低。
3.零件表面加工质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刀片在切削过程中由于高温断屑效果变差,刀盘高速旋转过程中铁屑随着刀片一起旋转而干涉刀片的刃角切削,因此加工的工件表面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4.换刀时间和制造成本加大。切削过程产生的细小铁屑具有很强的黏附性,容易堆积在刀片与刀座和刀座与刀体之间的缝隙,更换刀片时必须用煤油对铣刀盘的刀座部位进行清洗,加大了换刀难度,这样就增加了换刀时间和制造成本,且不利于整线产出节拍的提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利用现有设施实现铣床的高效除尘和刀片寿命的改善,提供一种低功耗的涡流循环除尘散热系统,以实现加工过程中除尘,提高刀片使用寿命和工件表面的加工质量,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整线产出节拍以及降低操作和维护复杂程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刀盘利用紧固螺钉固定在主轴的端面上,刀片分布装于刀盘上,防尘护罩固定在主轴上,罩于刀盘外,防尘护罩上装有送风外管和抽风管,一端的送风外管与内管通过法兰盘连接,固定在防尘护罩上,内管利用锁紧管扣和铆钉固定在防尘护罩的内壁上,使压缩空气对准刀片吹扫的内管的送风口弯曲对向刀片,另一端的抽风管外端外接抽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说的送风内管为多个,呈螺旋上升的方式分布在刀盘的四周,螺旋方向与刀盘的旋转方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利用送风管输送的压缩空气流吹扫刀片和抽风管提供的负压使防尘护罩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涡流循环气流,达到吸收粉尘、使刀片有效的散去切削产生热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护罩有效的控制了粉尘的扩散范围,送风管所输送的压缩空气和抽风装置所产生的负压可有效使切削粉尘形成特定的流向,使整个护罩内部气体形成涡流循环,因而除尘效果更加明显。
2、由于送风内管管口输送的压缩空气吹扫的部位是高速切削的刀片,加大了刀片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因而对于切削所产生的热量能够起到更好的散热功效,有效减小了刀片的磨损,提高了刀片的使用寿命,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
3、刀片切削时产生的铁屑能及时够被压缩空气吹走,消除了高速切削时铁屑随着刀片一起旋转干涉刀片的刃角切削,提高了工件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可有效提高产品的制造质量。
4、切削过程产生的细小的铁屑被护罩内部的循环气流输送至抽风口,通过负压抽至外部过滤,不再会堆积在刀片与刀座和刀座与刀体之间的缝隙,因而更换刀片时无须使用煤油对铣刀盘的刀座部位进行清洗,降低了更换刀片的时间,有效提高了整线产出节拍和降低制造成本。
5、结构简单,安装便利,维护简易,大幅提高了除尘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述。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樊市长源东谷实业有限公司;北京长源朗弘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襄樊市长源东谷实业有限公司;北京长源朗弘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87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