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创伤引流连接吸盘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27003.3 | 申请日: | 2009-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62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徐成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成学 |
主分类号: | A61M27/00 | 分类号: | A61M27/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崔滨生 |
地址: | 2642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创伤 引流 连接 吸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创伤引流连接吸盘的结构改进。
背景技术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创面的一项新技术,它利用生物半透性膜使开放创面封闭,使用专用负压机产生一定的负压,通过引流管和敷料作用于清创后创面。现有负压引流技术虽然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良好治疗环境,但是由于其结构还存在着未臻完美之处,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插管与敷料连接处有一定缝隙,不能完全封闭,所以存在插管处不能完全密封的弊病,所以极易致使缝隙处创面感染、影响肉芽组织生长。由于存在空气和微尘进入创伤面污染的可能,给创伤的愈合带来了不利的影响。2、敷料上部设置适配器、管口部和管子进行吸引引流,但包覆面积小,且不是封闭状态,不易有效吸附,吸附效果差,因而导致治疗效果差。3、管口部与管子连接是插接结构,易于松脱,当病人体位变化或晃动时,容易脱落。4、功能单一,只能引流,不能通过引流管向创伤部位注药。注药时,还需拆下敷料等,费时费力,给患者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创伤引流连接吸盘,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存在缝隙、吸附效果差,以及功能单一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了现有负压技术药棉插管口处不能完全封闭的问题。现有的负压技术是利用生物半透性膜使开放创面封闭,使用专用负压机产生一定的负压,通过引流管和敷料作用于清创后创面。创伤引流连接吸盘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引流创面与吸盘完全吻合,吸盘上的放射状吸附单元和引流通道结构能够保证对创伤分泌物的有效全面均衡地吸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为了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创伤引流连接吸盘,包括吸盘和引流管,所述引流管设置在所述吸盘上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盘内底面形成有多条引流通道,所述吸盘周边具有封闭挡边。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所述引流通道呈放射状均布,所述相邻的引流通道之间为吸附单元,所述相邻吸附单元之间为所述引流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每一所述吸附单元上设有引流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每一所述吸附单元的引流通道沿周向和/或径向设置,所述吸附单元的引流通道与所述引流通道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所述引流管上设有注药管,所述注药管上部具有封盖。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所述引流管呈弯曲状,所述引流管端连接处形成有连接凸圆。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所述创伤引流连接吸盘采用硅胶,或无毒塑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所述吸盘为圆形或椭圆形。
本实用新型依据现有技术存在不足,经过多项试验,使倒流药棉连接处完全封闭,达到能够快速增加创面血管内的血流,显著促进新生血管进入创面,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充分引流、减轻水肿、减少污染、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的同时,能够直接加快创面愈合,为手术修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是一种简单、高效、经济、促进创面愈合的纯物理疗法。
本实用新型创伤引流连接吸盘弥补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引流管倒出管体移位至连接上上端,能够杜绝创面与空气接触,解决了目前存在的插管处不密封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1、由于吸盘底面呈均布的放射状引流通道,能提供均衡负压对创面进行全方位引流,吸附全面均匀,且吸附顺畅。2.引流管分开,不易堵塞管腔,引流通畅。3.吸盘底面具有一圈挡边,形成封闭区间,隔绝外间污染。4.引流区的渗出物以及坏死组织被及时清除,使引流区实现零聚集,防止感染扩散及毒素重吸收,治疗效果提高。5.一次封闭引流可以保持有效引流3~10天,无需换药,既减轻病人痛苦,又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6、因为良好的密封性治疗能更有效的促使创面愈合快、感染率低、从而更换敷料次数少、抗菌药物使用少、降低医药费用。所以更能使急性创面的愈合时间加快,慢性创面的愈合速度加快。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创伤引流连接吸盘实施例之一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创伤引流连接吸盘实施例之一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创伤引流连接吸盘实施例之一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创伤引流连接吸盘实施例之一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创伤引流连接吸盘实施例之二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创伤引流连接吸盘实施例之二左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成学,未经徐成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70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