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滤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22999.9 | 申请日: | 200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3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黄国昌;侯小建;杜雪梅;姚枫林;李永辉;胡文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024 | 分类号: | F02M35/0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滤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工程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空气滤清装置。
背景技术
图1为现有技术中空气滤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空气滤清装置包括出气口11、上壳体12、第一支架13、滤芯14、密封圈15、进气口16、下壳体17、第二支架18、排尘阀19和第三支架20,其中,进气口16设置于下壳体17的外壁,而出气口11设置于上壳体12的外壁,上壳体12和下壳体17通过密封圈15密封扣合,且在上壳体12和下壳体17的密封扣合空间内设置有滤芯14,进一步地,排尘阀19设置于下壳体17外壁底部,整个空气滤清装置可通过第一支架13、第二支架18和第三支架20固定于车内,并将空气滤清装置的出气口11和发动机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空气气流经引气管(图中未示出)从进气口16进入下壳体17和上壳体12的密封扣合空间内,经过滤芯14对空气气流的过滤,空气气流中的灰尘被阻挡在了进入滤芯14的一侧,并落在下壳体17的内壁的底部,从而没有灰尘的洁净空气气流可从出气口11流出而进入发动机;在清理空气滤清装置时,可将灰尘从排尘阀19排出。
但在现有装配汽车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空间限制,而使空气滤清装置无法按照进气口16在下方、出气口11在上方的形式布置。若是按照进气口16在上方、出气口11在下方的形式布置空气滤清装置,在对空气滤清装置进行保养而需取下滤芯14时,由于重力作用,灰尘会很容易落入空气滤清装置出气口11,从而进入发动机,造成发动机的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滤清装置,以解决在对空气滤清装置进行保养并取下滤芯时,灰尘会很容易落入空气滤清装置出气口,从而进入发动机,造成发动机故障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在对空气滤清装置进行保养时,不对发动机造成威胁的目的,并且提高了对空气气流的滤清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滤清装置,包括出气口、上壳体、进气口、下壳体和排尘阀,其中,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密封扣合空间内的滤芯组;所述滤芯组包括主滤芯和安全滤芯,所述安全滤芯嵌套于主滤芯内,并且所述安全滤芯密封套设所述出气口。
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的外壁。
所述出气口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外壁。
进一步地,所述滤芯组为双级筒形滤芯,且所述主滤芯为筒形,所述安全滤芯为筒形。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气滤清装置,通过设置于上壳体和下壳体密封扣合空间内的具有安全滤芯嵌套于主滤芯内结构的滤芯组,实现了在对空气滤清装置保养时,只需拆卸主滤芯,而无需拆卸密封套设出气口的安全滤芯的目的,解决了在对空气滤清装置进行保养并取下滤芯时,灰尘会很容易落入空气滤清装置出气口,从而进入发动机,造成发动机故障的技术问题,进一步地,由于滤芯组为双级筒形滤芯结构,提高了对空气气流的滤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空气滤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气滤清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气滤清装置的侧视半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气滤清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气滤清装置的侧视半剖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空气滤清装置包括进气口21、上壳体22、密封圈23、第一支架24、下壳体25、排尘阀26、出气口27、第三支架28,第二支架29和滤芯组,其中,进气口21设置于上壳体22的外壁,出气口27设置于下壳体25的外壁,上壳体22和下壳体25通过密封圈23密封扣合;排尘阀26设置于下壳体25的外壁的底部;且滤芯组设置于上壳体22和下壳体25的密封扣合空间内,该滤芯组包括主滤芯210和安全滤芯211,安全滤芯211嵌套于主滤芯210内,并且安全滤芯211密封套设出气口27,在实际应用中,该滤芯组为可双级筒形滤芯的结构,即主滤芯210为筒形,安全滤芯211也为筒形。再者,第一支架24、第二支架29和第三支架28分别设置于下壳体25的外壁,整个空气滤清装置可通过第一支架24、第二支架29和第三支架28固定于车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29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组化灯具
- 下一篇:串联式两级增压发动机废气再循环多回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