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智能直流电子负载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22385.0 | 申请日: | 2009-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9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发明(设计)人: | 马秀坤;马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方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1/20 | 分类号: | G01R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郑立明;赵镇勇 |
地址: | 10004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智能 直流 电子负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阻负载,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智能直流电子负载。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与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流电子负载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与传统的模拟负载相比,电子负载具有技术先进,功能创新,性能可靠,节省能源,工作效率高等优点,应用于通讯、汽车、开关电源、蓄电池、电机、功率器件等国民生产领域的生产线快速测试和老化测试。
现有技术中的“通讯电源出厂试验、各种整流柜出厂试验、牵引动力试验、大功率充电电源试验、蓄电池放电试验、电机出厂试验、柴油机及汽油机出厂试验、汽车动力性能试验、电解电镀电源出厂试验”等采用电阻箱或水阻试验台等作为负载。
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耗能大、体积大、功能单一、不进行能通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耗能低、体积小、功能全面、且能进行通讯的新型智能直流电子负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智能直流电子负载,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现场总线与上位监控系统连接,所述控制器包括AVR单片微处理器,所述AVR单片微处理器连接有电压电流采样电路、驱动电路、键盘与显示电路、保护与通讯电路、电源电路。
由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智能直流电子负载,由于控制器通过现场总线与上位监控系统连接,控制器包括AVR单片微处理器,AVR单片微处理器连接有电压电流采样电路、驱动电路、键盘与显示电路、保护与通讯电路、电源电路等。耗能低、体积小、功能全面、且能进行通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智能直流电子负载的原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智能直流电子负载,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现场总线与上位监控系统连接,控制器包括AVR单片微处理器,AVR单片微处理器连接有电压电流采样电路、驱动电路、键盘与显示电路、保护与通讯电路、电源电路等。其中:
保护与通讯电路包括过电流保护单元、过电压保护单元、过温度保护单元、通讯电路单元;
电源电路包括±12VDC和5VDC的整流、滤波电路;
电压电流采样电路包括A/D转换单元,该单元通过光电隔离装置与所述AVR单片微处理器连接;
AVR单片微处理器包括PI控制算法单元、模糊控制算法单元等。
具体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微处理器+智能软件+总线通讯+上位监控”的技术方案;提出了“检测、监控、决策、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研究方法;涵盖了微机控制、智能控制、自动检测、上位监控、总线通讯、故障诊断等多种先进技术;进行了软、硬件模块化的设计;研究开发出了新型直流电子负载;实现了定电流、定电阻、定功率、动态负载等功能。
具体包括:
1、硬件系统设计:
硬件系统采用“AVR单片微处理器+电力电子功率器件+参数检测+保护与通讯”的技术方案,设计出了控制电路(包括AVR单片机及外围芯片的原理图、PI控制算法电路、PCB制板图等);键盘与显示电路(包括键盘电路、显示电路的原理图和制板图等);驱动电路(包括运放电路、驱动电路的原理图和PCB制板图等);电源电路(包括±12VDC、5VDC的整流、滤波等电路的原理图和制板图等);保护与通讯电路(包括过电流保护、过电压保护、过温度保护、通讯电路等)。
2、智能软件系统设计:
智能软件系统采用“模糊比较推理算法+模块化程序结构”的技术方案,在ICCAVR7.13软件开发平台上,采用C语言设计出了“模糊控制算法程序(包括推理规则,建立数组在线计算,实时调节PWM占空比),A/D采样程序,键盘操作程序,液晶显示程序,通讯程序,各种保护程序”等,并把系统设计和自动调节分为两个独立的子程序分别完成。
3、上位监控系统设计:
采用C语言设计出了通讯程序,包括通讯协议,接收与发送数据等;采用VB语言设计出了实时监控界面,完成参数设定、数据显示等,动态与静态性能特性测试,数据实时记录等。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智能直流电子负载,控制器采用高性能AVR单片微处理器,速度快,接口资源丰富,低功耗;控制算法采用硬件和软件结合的新方法,硬件电路设计了PI调节器,软件设计了模糊推理规则算法,提高了运行速度与控制精度;提出的上位监控与现场总线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构思,实现了人-机信息交互的通讯化与网络化,对分析被试电源的质量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方工业大学,未经北方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23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