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体的成型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21599.6 | 申请日: | 2009-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50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江俊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俊昇 |
主分类号: | B28B7/22 | 分类号: | B28B7/22;B28B7/0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203 | 代理人: | 高凤荣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体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河床、挡土墙、沟渠等的建筑体,绝大部分是于建筑地点直接搭建,由于此一方式,必须在建筑地架设模板、灌浆等工程,并必须等待混凝土硬化,因此工程时间极长,也极为耗费人力及物力,使建筑成本也相对提高。
另外一种建筑方式,是于中央工厂先预制好建筑元件,再载运至工地拼组、固定。此一方式,由于不用在现场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因此具有工程快速、整洁的优点,而为现今工程的导向。此种预制的建筑体结构,是先以模型,成型一建筑元件41后,如图12所示,再于该建筑元件41的其中一侧或两侧,以工具42涂抹上一层黏着剂或混凝土而形成一接着层43,再于该接着层43上,贴上一片装饰板体44〔例如磁砖〕,如图12所示,以完成成品。
上述预制建筑体的制作方式,虽然解决于现场直接施工的缺点,但其成型模具所成型的建筑元件41,必须再于工地现场经过接着装饰板体44后才可以完成其成品,因此于制造上十分耗费人力,使其制造成本增加,而显有改进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建筑体的成型模具,其简化制程、缩短制造时间、降低人力的使用,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建筑体的成型模具,包括:数个模板,以组合成具有三度空间的灌浆模穴,可供灌注混凝土于其内,以便于灌浆模穴内成型为建筑元件;其中部分模板由具有装饰表面的外饰板体构成。并使上述由外饰板体构成的部分模板,于灌注在灌浆模穴中的混凝土干固而成型为具有外饰板体的建筑体之后,自建筑体的成型模具永久性地脱离。
根据前所述建筑体的成型模具,其中该等模板包括:
前模板;后模板;顶模板,固装于该前、后模板的顶端间,并含有一灌浆口;底模板,固装于该前、后模板的底端间;
第一侧模板,夹置在该底模板、前模板、后模板及顶模板的第一侧者;以及,第二侧模板,由具有装饰表面的外饰板体构成,夹置在该底模板、前模板、后模板及顶模板的第二侧;于该底模板、前模板、后模板、顶模板、第一侧模板及第二侧模板之间,构成建筑元件的混凝土的灌浆模穴,供灌注混凝土于其内,以便于灌浆模穴内成型为建筑元件;其中第二侧模板于灌注在灌浆模穴中的混凝土干固而成型为具有外饰板体的建筑体之后,自建筑体的成型模具永久性地脱离。
根据前所述建筑体的成型模具,其中该等模板包括:
前模板;后模板;顶模板,固装于该前、后模板的顶端间,并含有一灌浆口;底模板,固装于该前、后模板的底端间;
第一侧模板,由具有装饰表面的外饰板体构成,夹置在该底模板、前模板、后模板及顶模板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模板,由具有装饰表面的外饰板体构成,夹置在该底模板、前模板、后模板及顶模板的第二侧者;于该底模板、前模板、后模板、顶模板、第一侧模板及第二侧模板间,构成建筑元件的混凝土的灌浆模穴,供灌注混凝土于其内,以便于灌浆模穴内成型为建筑元件;其中第一侧模板及第二侧模板于灌注在灌浆模穴中的混凝土干固而成型为具有外饰板体的建筑体之后,自建筑体的成型模具永久性地脱离。
前所述的建筑体的成型模具,其中该前模板与该底模板、顶模板的衔接处,分别以弹性夹予以夹持;而该后模板与该底模板、顶模板的衔接处是以弹性夹予以紧夹,上述弹性夹,是弯曲地形成两夹臂,并设有自由端,令该两夹臂紧夹该前模板与顶模板、前模板与底模板、后模板与顶模板、后模板与底模板,使该底模板、前模板、后模板及顶模板构成稳定的框体结构。
前所述的建筑体的成型模具,其中该底模板的前、后端,分别连设固定板,并穿设有穿孔,而该前模板的底端连设固定片部,并穿设有穿孔,令该弹性夹的自由端,穿置于该底模板的固定板的穿孔及前模板的固定片部的穿孔间,且使该弹性夹的两侧夹臂分别夹置于该固定板及固定片部的外端,以紧固夹持、连接该底模板及前模板;另外于该后模板的底端连设固定片部,并穿设有穿孔,令该弹性夹的自由端,穿置于该底模板的固定板的穿孔及后模板的固定片部的穿孔间,并使该弹性夹的两侧夹臂分别夹置于该底模板的固定板及后模板的固定片部,以紧固夹持、连接该底模板及后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俊昇,未经江俊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15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废气洗涤处理塔器水封溢流排水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文氏管与滤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