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折弯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20797.0 | 申请日: | 2009-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22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仟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1/00 | 分类号: | B21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王维新 |
地址: | 523845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弯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上,其具体涉及一种折弯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折弯传动机构一般采用电机经过减速机接传动或同步带传动,但是由于折弯模具的不同,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无论那种传动,如果机械的设计结构引用不合理的话将会导致机器不稳定,折弯的从复精度差。并且传统折弯外模的下模体采用键槽连接方式,这种方式作为折弯要承受的主传动力来讲不是很好,并且在配合间隙上不好控制,如果采用过盈配合,那么不便于维修,如果采用过渡配合,始终存在间隙问题,这样导致折弯的一致性不好。而且传统折弯内模大部分采用过孔锁紧,如果锁紧就无法调节与外模的垂直度及平行度,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垫铁片来保证与外模的垂直度及平行度,这样以来既不便于更换模具,而且花很多时间去调试,大大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效率自然降低了许多,就很难保证其折弯平整度,及折弯精度,还有折弯外模因要求的不同而形状各异,最关键的一点还要着眼于它的承受的力度,一般在50KG左右,受力点在两端,还要考虑折弯时的避让角度和换边角度,目前市场上有的力度是够了,但换边角度不够,由于形状原因,角度受限制,换边角度够了,但强度又不够,容易折断,所以现在急需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折弯机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折弯角度大、结构合理和生产效率高的折弯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折弯机构,其包含刀组部和模组部,所述刀组部设于模组部的一侧,所述模组部设有折弯座,所述折弯座上部的一侧设有弯刀上座,所述弯刀上座上套设连体上轴,所述连体上轴下部套设有外模,所述连体上轴上设有固定外模座和外模连接块,所述外模连接块卡设在固定外模座上,所述对应连体上轴下部的折弯座上设有连体下轴,所述连体下轴采用拉紧一下轴锁咀装置的方式固定,所述下轴锁咀装置通过锥孔配合,所述连体下轴上部设有折弯内模,所述折弯内模与外模采用点接触。
所述连体下轴的下部设有折弯下座,所述折弯下座套设在下轴锁咀装置上,固定在折弯座上。
所述折弯座一侧还设有送料滑轨,所述送料滑轨的前端设有压料轴,所述压料轴上部设有控制进料的调节固定座和调节螺丝。
所述刀组部设有气缸固定座、滑轨、滑块、剪刀板、角座和剪刀,所述气缸固定座与模组部连接,所述滑轨固定在气缸固定座上,所述滑块通过两侧的压条卡设在滑轨的轨道上,所述剪刀板设于滑块上,所述剪刀板的两侧通过剪刀挡块加固,所述剪刀通过角钢设于剪刀板上。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弯机构的外模的连体下轴采用拉紧装置的固定方式,通过锥孔配合,精度高,零间隙。
2、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弯机构在折过大角度时不会刮伤刀,折弯内模与外模采用点接触弯曲,使折弯的角度更大。
3、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弯机构保证了更有利的换边角度让位角度,内模采用可调式,与固定螺丝全部采用圆弧接触,在规定的调节范围内通过螺丝顶紧来有效的固定内模,且受力均匀,实践证明性能更优越,调试过程当中可随时进行调整,整个结构无须拆卸,维修方便,结构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折弯机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折弯机构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折弯机构的整体示意图,其包含刀组部1和模组部2,刀组部1设于模组部2的一侧。
如图2所示,所述刀组部1设有气缸固定座11、滑轨12、滑块13、剪刀板14、角座15和剪刀16。所述气缸固定座11与模组部2连接,所述滑轨12固定在气缸固定座11上,所述滑块13通过两侧的压条卡设在滑轨12的轨道上,所述剪刀板设于滑块13上,在剪刀板14的两侧通过剪刀挡块加固,所述剪刀16通过角钢15设于剪刀板14上。当工作时通过外部气缸提供的动力驱动滑块13运动,然后滑块13带动剪刀16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仟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仟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07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间升液件、其制造方法以及低压铸造装置
- 下一篇:螺旋状加热软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