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运输架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18462.5 | 申请日: | 200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48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益高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5/68 | 分类号: | B65D85/68;B65D90/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 |
地址: | 21500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运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运输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集装箱运输的运输架。
【背景技术】
运用集装箱运输已成为国际标准化的运输方式。因集装箱的尺寸已经限定,一个标准最大的集装箱长度为40英尺,而一次也只能运输6-8辆车,这极大的提高了运输成本。业界通常利用减少集装箱内部面积浪费、将车辆拆装运输、制作运输架等手段来提高运输数量,同时保证产品运输的安全性。
上述提高运输数量的手段中,以制作运输架最为常见。制作运输架过程中,首先需要将车辆、顶盖及车身部件拆卸下来,并将它们分别固定在车体及座位空隙处,然后制作一种多层运输架,层与层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保证运输架的强度,其中,每层可固定一辆车,最多情况下可固定三辆,每层车辆的底盘需要与运输架用铁丝捆绑固定。上述拆装过程均需要人为来操作,且在集装箱里面搬运如此重大的运输架,费时费力,而运输架的回收率又不高。
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车辆运输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集装箱用的车辆运输架,其可方便快捷地装入/卸离集装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运输架,其包括顶架、中间架、底架及连接所述顶架、中间架与底架的连接杆,所述顶架与中间架设于所述底架上方并均设有向下凸伸的固定部,所述连接杆设有供所述固定部插置的固定孔,所述底架设有滚轮装置。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运输架底部装有滚轮装置,通过该滚轮装置,操作员能将运输架轻便快捷地装入集装箱内或者将运输架卸离集装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辆运输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运输架,其设于集装箱内用于运输车辆。所述运输架包括顶架10、中间架20、底架30及若干个连接所述顶架、中间架与底架的连接杆40。
参图1所示,所述顶架10呈长方形框体,其设有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短框边11、与所述短框边11连接的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长框边12及设于长方形框体内并连接所述第一长框边12的第一加强臂13。所述第一长框边12与第一短框边11之连接处设有向下凸伸的固定部15。所述第一加强臂13分别设于靠近所述顶架10之纵向两端处,并通过第一跨臂14所连接,使得顶架10之四个框边11、12及第一加强臂13之间实现了稳固连接。所述顶架10之上方可承载需要运输的车辆,所述车辆与所述框边11、12及第一加强臂13之间固定连接。
继续参图1所示,所述中间架20与所述顶架1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底架30设于所述顶架10与中间架20的下方,其设有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短框边31、与所述短框边31连接的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长框边32、设于长方形框体内并连接所述第二长框边32的第二加强臂33、连接所述第二加强臂33的第二跨臂34及设于所述短框边31与长框边32交接处的滚轮装置35。由于底架30设于最下方,需要承载的重量最大,因此,所述第二跨臂34不但连接所述第二加强臂33,同时还将所述第二加强臂33与所述第二短框边31连接起来,以此使得底架30更加稳固,可承载更大的载荷,这是底架30与顶架10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点。所述滚轮装置35固定于所述底架30四周,用以方便运输架的移动,给操作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所述顶架10、中间架20及底架30之间通过若干个连接杆40连接固定,所述连接杆40分别固定于所述顶架10、中间架20及底架30的四个角处及长框边上。设于架体四个角处的连接杆40在其顶部位置设有固定孔41,用以收容所述架体对应位置处的固定部15,以此提高架体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组装时也只需将固定部15插置于固定孔41中,方便了运输架的组装和拆卸,且制作比较简单。所述连接杆40与架体的长框边是通过螺母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益高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益高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84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油炸锅
- 下一篇:塑料瓶口服液包装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