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管束液体蒸发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16248.6 | 申请日: | 200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919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元少昀;段瑞;董玉群;李胜利;朱亚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00 | 分类号: | B01D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韦庆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管 液体 蒸发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化工装置中的液体蒸发器,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对石油化工行业乙烯、聚乙烯、丙烯、聚丙烯装置中的乙烯、丙烯或冷火炬液体等低温液体介质进行加热并使之汽化的蒸发器。
背景技术
由于一般碳素钢或低合金钢在介质温度低于-20℃时,可能产生低温脆断,不能满足使用需要,需要采用耐低温的特殊材料,但大量使用特殊材料并不经济,在工业上通常采取蒸发器将低温液体汽化的方法进行输送。
在乙烯装置中,把低温的冷火炬液体输送到火炬燃烧之前,或将低温的乙烯、丙烯产品作为原料在输送到下游的聚乙烯、聚丙烯装置之前,需要加热升温使之汽化,然后以气态输送。由于这些液体温度可达-50℃~-100℃左右,对其加热需要交换的热量很大,通常利用低压蒸汽作为热源,而低压蒸汽的温度一般在150℃以上,若直接用蒸汽加热上述低温液体,因两种介质的温差悬殊,所以,为达到使低温液体汽化的目的,在设备的结构设计、实际操作中均会产生较多的问题。如:至少需要采用两台换热器(每台换热器具有一个壳体、一个管束及两个管箱。一台用于蒸汽等热源加热甲醇等中间介质,另一台用加热后的甲醇等中间介质加热如乙烯、丙烯等低温液体)、一台罐及相应的仪表控制系统等多台设备共同完成。这种分散式的体系,能耗高,蒸发效率低,不利于仪表控制,存在安全隐患,实际效果不理想,操作维护不方便,建造、维护成本也高。近两年来,出现了一种集成式、高效、单体的蒸发器来独立完成上述工作。该蒸发器由两个管束、两个管箱、一个圆筒体壳体、管束滑道、隔板、支撑梁和设备支座等组成。目前,这种已在工程中实施的蒸发器存在如下不足:(1)设备壳体是圆筒体,采用在筒体的椭圆封头上开2个大孔的方法连接两个管箱,由于开孔直径大、且开孔在封头边缘高应力区,造成应力状况恶化、补强困难,安全隐患大。为改善应力状况及满足补强要求,需要使开孔边缘与椭圆封头高应力区的过渡段边缘保持一定的距离,即开孔在椭圆封头上的偏心距离不能太大,这种限制造成需要额外地引起设备直径的增加,并引起建造成本增加,占地面积大。(2)介质为低温液体的上端管板与管箱之间的连接采用常用的夹持式,即采用两片法兰夹持管板后用螺柱、螺母、垫片紧固。由于壳体内压力通常比较高,而管板两侧的介质温差很大(上管箱内为低温介质,而壳体内为高温介质),造成管板与相连的法兰密封困难,无法选到适用的螺柱材料。(3)两管束之间的隔板,其底板上无溢流堰板处开2个大的长方形降液孔,由于液体只能从这两个长方孔中下降,造成降液不均匀,影响设备的传热效率,并对底板开孔处的强度削弱过大,底板所需的厚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新兴蒸发器存在的问题、进行结构创新。本实用新型实施后,可以解决上述存在的不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双管束液体蒸发器,包括壳体10、两个U型管束2和7、两个管箱1和6,两个管束分别布置在设备的上下位置,两个管束之间设有集液槽4;整台设备被分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管箱1和管束2构成封闭的空间A,管箱6和管束7构成封闭的空间B,壳体10构成封闭空间C,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壳体10由斜锥体和圆筒体组成,是一个水平布置的、两端均为斜锥体、中间为圆筒体的釜式结构壳体。
所述的管束2和管箱1的筒体为连成一体的焊结结构,管箱1为带平封头的管箱;
所述的管束7和管箱6之间的连接结构为夹持式,即采用两片法兰夹持管板后用螺柱、螺母、垫片紧固。
在具体实施中,
所述的集液槽4可以包括底板4-1,底板4-1上一侧3面连接中部开口的溢流堰板4-2、4-3和4-4,以及在与中部开口面邻接的另一侧底板4-1上开有均匀分布的圆形降液孔;
所述的溢流堰板4-2、4-3和4-4高可以为40--100mm;
所述的介质为低温液体的管束2位于设备的上部;
所述的介质为高温蒸汽的管束7位于设备的下部;
所述的两个管束2和7之间的距离可以为400-600mm;
所述的两个管束2和7均可以采取滑道兼支撑的结构、包括管束2的滑道兼支撑3、管束7的滑道兼支撑8;
所述的集液槽4可以采用横粱5支撑;
所述的滑道兼支撑3可以安放并焊接于集液槽4的底板上表面处。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62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