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阀板式液压内防喷工具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15117.6 | 申请日: | 200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75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成检林;傅强;张宝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克拉玛依钻井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34/08 | 分类号: | E21B34/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4000 新疆维***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板式 液压 内防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及天然气钻井使用的内防喷工具,特别是一种适于顶部驱动装置所用的内防喷工具,即一种阀板式液压内防喷工具,属于井下工具类。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勘探钻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深井、高难井的钻探日益增多,在各大油田钻井提速前提下,顶部驱动钻井装置(简称顶驱)的应用日益广泛。常规顶驱装置均要配备液动内防喷工具,该工具可在井下出现异常时,可快速实现关闭钻具内环空,封隔井下压力。目前,常使用球阀式液压内防喷工具(又称液动旋塞),该工具经常发生出现球阀卡死打不开、球阀刺漏旋塞关不严、内防喷工具曲柄孔处密封刺漏等问题,现场使用寿命往往仅达3个月左右。原因主要在于钻井泥浆循环过程中,固相颗粒沉积在球阀上部,在旋塞关闭时对球阀会造成磨损,同时高速流动的泥浆对球阀存在冲蚀作用,泥浆从旋塞曲柄密封处刺漏的现象时有发生。现场更换顶驱液动旋塞由于受到施工作业空间的限制,作业难度大,劳动强度高,耗时长(一般达到6~8小时),同时现场为了井下安全,往往要求把钻具提到安全井段,井口必须停止其他一切作业,不仅增加了顶驱作业的机修时间,还存在着很大的井控风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阀板式液压内防喷工具,能够提高内防喷工具的使用寿命,解决承压状态不易开启及可靠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主要由上本体、下本体、内滑套、阀座、阀板、导油环装置和油咀组成,上本体下端有外螺纹与下本体连接;内滑套安装在上本体和下本体的内孔中,内滑套与上本体、下本体之间的空腔内依次有阀座和阀板,阀座固定在下本体的内腔上;内滑套前端有防冲蚀装置;导油环装置以螺钉及内部的轴承定位固定在下本体的前端;上本体与下本体有液流传递装置,该液流传递装置为上本体下端留有一个液流孔,下本体在该相应位置也有一个液流孔,该液流孔与导油环装置的液压油腔室位置相适应,油咀与该液压油腔室连通;内滑套前端为凸台状,凸台下台阶面、其外表面、上本体下端内表面及阀座前端面形成的空腔与上本体的液流孔相通,阀板与阀座之间为活动连接,为节约空间,一般采用铰链连接。
阀座与下本体之间的固定方式采用定位台阶,下本体内腔的定位台阶位于其前端内螺纹的下端,阀板前端凸台与该定位台阶相适配,其前端面与上本体下端面相抵。
为避免内滑套受泥浆冲蚀,其前端采用防冲蚀装置,一种方案为加装硬质合金耐磨套;也可以是耐冲蚀层,喷涂喷焊碳化钨。
内滑套外表面进行电镀处理,如进行镀锘处理。
阀板与下本体内表面、与内滑套之间有密封圈;内滑套与上本体之间也有密封圈。
导油环装置上设计有防转耳板,可与顶驱支架连接固定。
上本体前端留有与钻柱连接的内螺纹和/或外螺纹,下本体下端有与钻柱连接的外螺纹和/或内螺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常规作业状态下,阀座和阀板受内滑套保护,与泥浆循环通道隔离,避免了循环钻进时高压泥浆流体对阀座和阀板的冲蚀,提高了工具的可靠性,延长了工具使用寿命,从而降低工具机修时间,提高钻井作业效率,降低井下作业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开启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关闭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和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上本体1、下本体8、内滑套6、阀座4、阀板7、导油环装置3和油咀5组成,上本体1下端有外螺纹与下本体8连接;内滑套6安装在上本体1和下本体8的内孔中,内滑套6与上本体1、下本体8之间的空腔内依次有阀座4和阀板7,阀座4固定在下本体8的内腔上;内滑套6前端有防冲蚀装置;导油环装置3以螺钉及内部的轴承定位固定在下本体8的前端;上本体1与下本体8有液流传递装置,阀板7与阀座4之间为活动连接,为节约空间,一般采用铰链连接。
如附图所示,上本体1与下本体8之间的液流传递装置为上本体1下端留有一个液流孔,下本体8在该相应位置也有一个液流孔,该液流孔与导油环装置3的液压油腔室位置相适应,油咀5与该液压油腔室连通;内滑套6前端为凸台状,凸台下台阶面、其外表面、上本体1下端内表面及阀座4前端面形成的空腔与上本体1的液流孔相通,附图中该液流孔为直孔,实际应用中不受该形状的限制,上本体1和下本体8之间的液流孔只要相通就可以,其位置可以变通,为避免密封失效后,泥浆液的窜通,可以将液流孔设计成曲折状,而附图中采用直孔的方式加工最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克拉玛依钻井工艺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克拉玛依钻井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51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