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图书射频标签阅读器的辅助置书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12549.1 | 申请日: | 2009-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56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光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B23/00 | 分类号: | A47B23/00;G06K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章蔚强 |
地址: | 2002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图书 射频 标签 阅读器 辅助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图书射频标签阅读器的辅助置书结构。
背景技术
在基于智能电子标签的图书管理系统中,每本图书上都贴有一个电子标签,电子标签由芯片和连接在芯片上的平面绕线天线构成。在专门设计的阅读器上,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和标签天线的耦合来读取标签上的信息进行图书管理。在这种系统中,一般要求同时能够读取多本图书,但当多本图书重叠在一起放在水平的阅读器台面上时,粘贴在图书上的标签在竖直方向上可能严重重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阅读器发射磁场无法有效穿过全部标签天线,导致阅读器不能读出全部或部分电子标签信息。目前的图书电子标签馆藏系统中一般将标签随机贴在书内的上中下三个位置来降低多本图书标签重叠的可能性,但当图书达到5本以上时标签全部或部分重叠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在碰到这种情况时,一般要求操作者手动让图书稍微错开,才能顺利读出全部标签,因此现有的技术已不能满足使用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图书射频标签阅读器的辅助置书结构,以实现将图书和隐藏在图书中的电子标签错开,从而提高读出效率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用于图书射频标签阅读器的辅助置书结构,所述的阅读器包括一底部设有发射天线的水平工作台,所述的辅助置书结构为一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表面的凹槽,该凹槽的槽底面包括第一平面和与之连接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水平工作台的上表面形成一夹角α,所述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形成一夹角β。
在上述的用于图书射频标签阅读器的辅助置书结构中,所述的夹角α和夹角β中至少一个的角度在3度至87度的范围内或97度至177度的范围内。
在上述的用于图书射频标签阅读器的辅助置书结构中,所述的辅助置书结构位于所述发射天线的上方。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解决方案,本实用新型是在阅读器水平工作台的台面上开设的一下斜式放书用凹槽,因此,当操作者将排放整齐的一摞书放入本置书结构时,由于重力作用,一摞书会依次错开,这样书中的标签也会自然错开,使得阅读器发射天线的磁场能穿过全部书中的标签天线,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读出效率,并具有操作简便,结构简单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图书射频标签阅读器的辅助置书结构的结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图书射频标签阅读器的辅助置书结构的结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即一种用于图书射频标签阅读器的辅助置书结构,阅读器包括一底部设有发射天线10的水平工作台1和一显示器2,辅助置书结构为一设置在水平工作台1上表面并位于发射天线10上方的凹槽3,该凹槽3的槽底面包括第一平面31和与之连接的第二平面32,其中,第一平面31与水平工作台1的上表面形成一夹角α,第二平面32与第一平面31形成一夹角β,且夹角α和夹角β中至少一个的角度在3度至87度的范围内或97度至177度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当一摞图书4放入水平工作台1台面上的凹槽3后,会由于重力作用沿第一平面31下滑至第二平面32,从而依次错来,使原来可能重叠的隐藏在图书4中的电子标签40均匀错开,使得凹槽3下方的发射天线10的磁场能穿过全部图书4中的电子标签40,从而提高电子标签40的读出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采用一个和一个以上的平面,其中,只要全部或部分的平面和水平或竖直方向存在一定的能将图书和隐藏在图书中的电子标签错开的夹角即可。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25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