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工业废物处置焚烧系统进料及密封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11631.2 | 申请日: | 2009-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98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 发明(设计)人: | 钱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蓝鸟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G7/00 | 分类号: | F23G7/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王建国 |
| 地址: | 20033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工业 废物 处置 焚烧 系统 进料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废物处置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工业废物处置焚烧系统的进料及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代工业的迅猛发展,随之产生的工业危险废物也大量增加,由于工业生产涉及有毒、有害化工药品多,因此其产生的废物中也携带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的化工元素,这些工业废物的处置方式也就成为了令人头痛的问题。在以往此类废物也与城市生活垃圾一同填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带来的危害性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无论是在处置过程中还是在运输过程中,工业废物的危险性也远远大于城市生活垃圾。然而工业危险废物往往含有较高的热值,随着科技发展、矿石能源的日益紧缺,工业废物的经济价值渐渐地凸现出来,焚烧处置以其处理结果的彻底性渐渐成为了处理工业废物的首选方式。
工业危险废物由于其有毒有害性、易燃性等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处理方式的特异性,如果处理的不好,造成的二次污染危害远大于其他污染物。焚烧工艺对整个工艺流程的气密性要求较高,不严格的密封会增加漏风系数,导致燃烧工况不稳定,影响后续工艺,也会对操作员的安全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处理的最大难题在于进料,国家对于工业危险废物进料严格要求采用自动进料装置,进料口应配置保持气密性的装置,以保证炉内焚烧工况。目前常规的进料工艺在气密性方面往往欠佳,漏风系数大,焚烧时的剩余空气系数过高,影响到焚烧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在进料过程中气密性不好、漏风系数大等问题,保证焚烧稳定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业废物处置焚烧系统进料及密封装置,可有效解决进料过程中气密性不好、漏风系数大等问题,保证焚烧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工业废物处置焚烧系统进料及密封装置,包括上料系统和回转窑,其特征在于,上料系统由料斗、第一道旋转门、竖式料槽、第二道旋转门、竖式料槽依次由上至下连接,其最底部竖式料槽的下方有一水平料槽,水平料槽末端连接回转窑,回转窑的窑头及窑尾均采用组合式可缩型密封结构,使窑内始终保持负压状态,也保证了回转窑的焚烧稳定性和热效率;水平料槽及竖式料槽上均设置烟、空气幕双门密封加料门,可以有效控制空气的量。
所述的第一道旋转门和第二道旋转门是密闭式结构,关闭时可密封竖式料槽,减少漏风系数。
所述的水平料槽内设置水平推料机构和旋转压板,均连接全密封的液压缸。
所述的水平推料机构设置有水平限位,在推进的极限位置前设置限位闸门,可防止运行异常时出现的回转窑窑头反烧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合了进料系统中密封旋转门和回转窑窑头、尾组合式可缩型密封结构,有效控制了剩余空气系统,使窑内始终保持负压状态,减少了漏风系数,提高了操作的安全系数,同时也保证了回转窑的焚烧稳定性和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工业废物料倒入料斗1后,打开料斗1下的第一道旋转门2,物料沿第一道旋转门2下的竖直料槽自重落下,然后关闭第一道旋转门2,打开竖直料槽下的第二道旋转门3,废物料沿第二道旋转门3下的竖直料槽落入水平料槽内,第二道旋转门3关闭。设置在水平料槽底部的旋转压板机构和推料机构4工作,推料机构4设置有水平限位,推料板将物料水平推进,窑头升降门5打开,料物通过其进入到回转窑。其中设置在水平及垂直料槽上的烟、空气幕双门密封加料门15可以有效控制空气的量。水平推料机构4连接密封的专用液压缸设备,为了防止运行异常出现的回转窑窑头6反烧现象,在推料机构4的极限位置设置有紧急闸门,绝对确保回转窑异常情况下的运行安全,检查口16可以检查槽内工作情况,及时控制。
在回转窑内部,在窑头6和窑尾10之间,分别靠近头尾设置有窑头密封装置7和窑尾密封装置9,其采用组合式可缩型密封结构,具有很好的密封效果。废物料由升降门5进入回转窑主体8后,先后进入干燥室11、热分解室12、燃烧室13、燃烬室14彻底焚烧,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二次污染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蓝鸟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蓝鸟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16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