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植物修复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模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10639.7 | 申请日: | 2009-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07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林匡飞;张卫;殷晓蕾;李晶;周鹏;徐圣友;刘莉莉;陈轶伦;王伟平;张雯;余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0 | 代理人: | 朱小晶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修复 地下 水中 挥发性 有机 污染物 模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植物修复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非常严重,致癌、致畸变、致突变的“三致”物质被不同程度检出。在地下水三大类污染中,有机物污染已超过重金属污染和放射性污染,成为当前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形式。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较多。目前,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主要通过物理和生物方法:活性炭吸附、空气吹脱、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和生物降解法等。但这些常规法清除效果不是很好,耗时长、耗资大,易产生二次污染。
植物修复是利用绿色植物来转移、容纳或转化污染物使其对环境无害。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植物修复是一种很有潜力、无二次污染的清除环境污染的绿色技术。目前,常规的植物修复装置主要用于检测土壤或水体中目标污染物的减少,针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装置很少。常规的植物修复装置不能很好地表征出植物对污染物的蒸腾效果,不能很形象地模拟地下水环境,装置的灵活性也不够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植物修复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模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植物修复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模拟装置,其包含圆柱连接体,法兰,隔板,液相取样口以及气相取样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柱连接体的数目为两个,第一圆柱连接体和第二圆柱连接体用法兰连接,涂凡士林保证其装置的密闭性;在第一圆柱连接体的上端设有气相取样口,在第二圆柱连接体的下端设有液相取样口;
所述的第一圆柱连接体和第二圆柱连接体,包含直径15~18cm,高10~15cm的大圆柱和直径为8~12cm,高5~8cm的小圆柱;其中,第一圆柱连接体大圆柱朝上,并将树叶在此圆柱体中展开;第二圆柱连接体大圆柱朝下,并在其中加入含目标污染物的水溶液;在第二圆柱连接体的大圆柱和小圆柱之间设有隔板;
图3a隔板中小圆的直径为5~10mm,图3b隔板中小圆的直径为15~20mm;
所述的液相取样口采用水龙头;
所述的气相取样口采用硅橡胶塞;
所述的隔板拆卸方便,可以有效地模拟地下水环境或者水溶液体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主要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来修复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廉价、简便、高效、清洁,是一种实用范围广、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绿色环境技术”;装置充分模拟了地下水环境,与其他植物修复装置相比,能表征出其对于污染物的蒸腾效果,具有灵活、成本低、模拟性强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的俯视图;
图3a本实用新型地下水体系的隔板俯视图;
图3b本实用新型水体系的隔板俯视图。
附图中的标记分别为:1、第一圆柱连接体,2、第二圆柱连接体,3、隔板,4、法兰,5、液相取样口,6、气相取样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植物修复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模拟装置做进一步的说明。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由于存储及使用后废液的处置不当等一些原因,使其通过挥发、泄漏、废水排放等途径进入地下水环境,成为地下水有机污染中最普遍的污染物;且TCE的挥发性比较强,因此选用TCE作为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实施。
选择杨柳科植物是因为其在全世界种类繁多,杂交灵活多变;生长快(每年长3~5m);叶片大,蒸发水分快;树枝可用于造纸或其他生物能源;龄期长(可达25~30a),不需经常砍伐;被砍后很容易生长(可直接从砍后留下的树桩上继续长)。同时,杨柳科植物的根系能够深入到地下水,吸收被污染的地下水,阻滞污染的地下水流向下游。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06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