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候箱露点加湿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10186.8 | 申请日: | 200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39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高启星;张福基;余志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科绿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6/02 | 分类号: | F24F6/02;F24F1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事务所 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 |
地址: | 20006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候 露点 加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质量分析及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测量板材甲醛释放量的气候箱露点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超声波加湿器、电加湿器以及具有吸水性和透气性的加湿器,在使用过程不可避免产生大量的水蒸汽和水珠,如超声波加湿器:它主要利用振子将水汽化成极细微的水珠,再通过风扇吹出的风将水珠汽化,从而喷出水雾达到加湿效果。电加湿器:它将水加热并沸腾,从而产生水蒸气达到加湿效果。具有吸水性和透气性的加湿器:它将加湿水槽加湿水吸上,并用吹风机将风吹向加湿过滤器以达到加湿效果。
由于甲醛检测中气候箱使用的为不含有水珠的加湿空气,上述加湿器产生的加湿空气都含有一定的小水珠,将大大影响人造板甲醛含量的检测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设计的一种气候箱露点加湿装置,它可根据需要自动调控加湿空气的湿度,为甲醛检测的气候箱提供一种具有一定湿度又不含水珠的空气,大大提高了人造板甲醛含量的检测精度,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候箱露点加湿装置,包括填料塔、循环水管、循环泵,其特点是填料塔上部为填料层,下部为水箱,顶部设有喷淋头、出气口;填料层由设置在塔板上的填料组成;水箱上设有液位计,水箱内设有加热管、多孔扩散板;填料塔底部设有进气管、冷却管;填料塔上设有与喷淋头、水箱连接的循环水管,循环水管上设有循环泵。
所述加热管为设有温控的电加热器。
所述液位计设有液位自动报警器。
所述填料为瓷环或瓷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根据需要自动调控加湿空气的湿度,确保加湿空气中不含水珠,大大提高了人造板甲醛含量的检测精度,而且检测的数据准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附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填料塔7、循环水管1、循环泵14,填料塔7上部为填料层5,下部为水箱8,填料塔7的塔顶设有喷淋头2、出气口3;填料层5由设置在塔板6上的填料4组成,填料4为瓷环或瓷管,塔板6的开孔率为65%,其孔径Φ=3mm;水箱8上设有带自动报警器的液位计9,水箱8内设有温控的电加热管10、多孔扩散板11;电加热管10设置在水箱8的中部;多孔扩散板11设置在水箱8的上、下层,其孔径Φ=3mm、开孔率为65%;填料塔7底部设有进气管12、冷却管13;填料塔7上设有与喷淋头2、水箱8连接的循环水管1,循环水管1上设有循环泵14。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使用的:首先根据人造板甲醛检测的气候箱所需的湿度,计算填料塔7的露点温度,如:要获得23℃、45%的箱内温湿度值,根据表1查得23℃的饱和蒸汽压为21.07P,21.07P×45%=9.4815P,此值对应的露点为10.5℃。设置温度控制器的温度值为23℃,露点控制器的温度值为10.5℃即可,然后根据露点温度以及填料塔7的温度,从而决定水箱8内水是加热还是冷却。如露点温度比实际塔温高,则水箱8中的加热管10加热,反之水箱8中的冷却管13进行冷却。空气通过填料塔7底部的进气管12进入,经下层多孔扩散板11将空气打散成小颗粒气泡,同时打开循环泵14,水箱8内的水由循环泵14通过循环水管1抽到塔顶的喷淋头2将水均匀喷洒到瓷环或瓷管的填料4上,小颗粒气泡充分和水接触,可以获得饱和度为70~80%的湿空气在填料塔7中部收集并进入填料层5,通过瓷环或瓷管的填料4,湿空气与潮湿的填料4充分接触,从而获得所需的加湿空气从出气口3排出,送至气候箱供检测所用,水箱8内的水位由自动报警器的液位计9控制,液位计9、加热管10、冷却管13、循环泵14与人造板甲醛检测中的气候箱实现联动并自动控制。
表1:不同温度时饱和水汽压(毫米银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科绿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科绿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01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