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双组份传感器在线张力检测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09965.6 | 申请日: | 2009-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88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 发明(设计)人: | 杨金保;陆宏如;杨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贵宝机电有限公司;杨金保;杨蓉 | 
| 主分类号: | G01L5/04 | 分类号: | G01L5/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43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双组份 传感器 在线 张力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功能、双组份传感器在线张力检测装置,适用与线状、绳状、束状、条子、片状等物料,如纱线、纤维条、电线电缆,光纤光缆、碳纤维、钢板、磁带、塑料薄膜等物料在运动中张力的在线检测和传感。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中,对运动中的物料张力进行在线检测,能保证工艺参数设定后的动态调整、控制和报警,从而保证整个生产过程中物料圈绕密度的恒定,实现了产品质量最佳,产量最大的效果。
因此,目前国内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动态张力传感器,按作用原理分类有机械式、电容式、电子应变片式等。现行机械张力传感器采用的力变换弹性元件又有以下几种:等截面圆柱形式、圆环形式、等截面薄板形式、悬臂梁形式和扭转轴结构形式。
上述各种形式的张力传感器和力变换弹性元件的应用领域,所检测的张力范围,检测精度和制作加工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各有所长短。
01211093.0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出了一种“在线自动检测装置用的力传感器”的结构装置,特征是采用一片两侧紧固在平板上且与平板不紧贴的一块等截面弹性片,采用一根扭转轴垂直穿过该弹性片,扭转轴的一端为被测物体接触的检测端,另一端为固定有磁性体的传感信号输出端。检测过程中,当运动中的被测物体张力波动时,扭转轴检测端受力变化,并通过与扭转轴紧固在一起的弹性片的作用发生扭转,扭转轴输出端发生相应位移,由此引起磁场的变化,并以电压线性变化的形式输出,反应出被测物的张力变化。这种形式能精确进行动态检测,但不能适应长时间在线检测,由于温度的变化影响了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从而造成检测数据偏差和零位漂移,使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另外由于单个传感器输出信号较弱,使构件较长,从而使用不方便,传感器的设置受重力影响;200710045540.1号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在01211093.0号专利技术的基础上作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动态张力传感器”的结构形式,利用双传感器的互补作用,消除了温度漂移影响,输出信号有了增大;通过弹性片一边的调整,消除了另一边的重力影响,其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由于双传感器在配对、调试、安装及位置封装固定过程中不在同一个位子上,很难做到相互匹配,使生产非常不便,特别是固化后的偏差和变化影响了检测的效果,从而造成应用上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上述01211093.0号专利和200710045540.1号专利技术的基础上作了改进,提供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双组份传感器在线张力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采用两端紧固定在平板上且与平板不紧贴的一块等截面弹性片,一根穿过平板和弹性片的中心且与弹性片紧固在一起的扭转轴,扭转轴的一端为检测端与被测物料接触,检测端的两测设有被测物料的传导部件,物料经过传导部件后与检测端的侧面形成一个包围角,另一端的一测或两测固定有磁性体,磁性体所对应的磁场中固定有单个或两个双组份磁敏传感器的信号输出元件。
双组份磁敏传感器是由两个磁敏传感器组合在一体的结构形式,每个检测端用一至两个双组份磁敏传感器,可设置在弹性片的一侧或两侧;双组份磁敏传感器的磁性体为单头或双头形式,磁性体有开放式、屏敝罩或极靶式的结构形式;传感器扭转轴前、后端护套的上部和下部设有限位过载或欠载 的保护支点;扭转轴在弹性片前后可设一个平衡片;检测端的扭转轴上可设定散热片;检测端A点的传动有固定式和滚动式两种结构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检测装置的结构合理,可根据测量精度和分辨率同时改变扭转轴的长短和大小,被测物料的张力能以磁场变化转化为电压线性变化的形式输出,双组份传感器消除了温度对检测信号的影响,使动态在线检测结果更精确,实时可靠;用低碳钢和软钢对磁性体的屏敝和极靴,更加强了信号的输出和抗干扰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贵宝机电有限公司;杨金保;杨蓉,未经上海贵宝机电有限公司;杨金保;杨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99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