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土岩结合地域的旋流池基坑防护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09088.2 | 申请日: | 2009-09-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2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 发明(设计)人: | 杨前;杨勇;杨明霞;韦建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张恒康 |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结合 地域 旋流池 基坑 防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岩结合地域施工,尤其涉及一种土岩结合地域的旋流池基坑。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多,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基坑工程朝着更大更深的方向发展,开挖深度在30m左右的基坑屡见不鲜。有的现代大型钢铁企业的热轧及连铸工程的旋流池的开挖深度甚至达到了35m。这种基坑一般作成圆形,充分利用圆形的拱效应,使结构的受力更趋合理,因此在一般的地层条件下,这种基坑通常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支护结构。而在某些特殊地区,其土质非常特殊,上部为回填土,最深处可达十数米,而回填土以下均为坚硬的岩石,在这种土岩结合地层条件下,其支护设计和施工的方法均与土体的强度指标相差不大的地层有着显著的不同。
设计方面的现状
从工程实践来看,超深圆形基坑的应用越来越广、越来越多,但目前对这种深埋于地下的圆形深基坑支护的理论分析和施工工艺都不是很完善。从设计方面看,传统设计中一般采用等值梁法、太沙基法、山肩邦男法、弹性梁法、弹塑性法等进行设计。这些方法计算假定有明显的缺陷,计算结果与实际检测结果有较大的偏差。并且国内外也没有一个具体涉及圆形基坑支护的规范。
综观目前国内外对圆形深基坑设计、研究的方法和成果,研究人员主要从由传统设计方法改进的简化设计和有限元分析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从改进的传统设计方法来看,是通过把圆形支护结构的空间效应考虑进去,把环向刚度等效为平面支撑,再进行计算分析。
从有限元分析方面来看,主要是采用ANSYS、ABAQUS、ADINA、FLAC3D等一批有限元软件对圆形基坑进行二维有限元或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通过上述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基坑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可以充分考虑基坑降水及其实际开挖施工的顺序,模拟和反映支护结构体的空间受力特征和变形,周围土体的位移、沉降及相关关系等。
施工方面的现状
从施工方面看,在以往的旋流池施工中,基坑一般都是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基坑开挖可采用普通机械正常开挖,结构施工采用逆作法先施工至封底,再正作施工至封顶,已经有了很多的施工经验可以借鉴。在北方土质较好的地区,采用沉井方法施工的旋流池也常有。
但是如前述土岩结合的特殊地域,旋流池由于地质原因,无论是基坑围护结构还是开挖方法或是主体结构都无法沿用现有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土岩结合地域的旋流池基坑防护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土岩结合地域旋流池基坑的防护,成本低廉,施工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土岩结合地域的旋流池基坑防护结构,它包括:
在基坑周围上部的钻孔灌注桩;
所述钻灌注桩之间的一道帽梁加三道环形梁;和
设在围护灌注桩之间的整体覆盖并锚固的密目钢板网。
所述的土岩结合地域的旋流池基坑防护结构,所述钻孔灌注桩深入岩石层800-1200mm。
本实用新型的基坑围护采用的是冲孔灌注桩加支撑环梁围护,围护深度为基坑深度的一半(即开挖时将处于全裸露状态)。围护桩于桩之间留有空隙,围护属于半封闭式围护;尤其对于在山区施工超大、超深基坑,大型地下连续墙施工设备进出场比较困难,而且对场地要求比较高,钻孔灌注设备可避免上述问题。灌注桩之间覆盖与锚固密目钢板网比较容易,可在土方开挖过程中配合施工,因此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种土岩结合地域的旋流池基坑防护施工方法,它包括:一种土岩结合地域的旋流池基坑防护结构,它包括:在基坑周围上部的钻孔灌注桩1;所述钻孔灌注桩深入岩石层800-1200mm(图中未能显示),所述钻灌注桩之间的一道帽梁4加三道环形梁3(图中仅显示一道);和设在围护灌注桩1之间的整体覆盖并锚固的密目钢板网2。
本实用新型系浅支护深开挖基坑设计方法,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达到了最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90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视卡打印机外壳盖与外壳座的连接机构
- 下一篇:改良式气体循环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