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斜向钻孔防护施工用防喷塞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208665.6 | 申请日: | 2009-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6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全林;宋继根;金喜;宋伟民;李金友;周友旺;陆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强劲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33/12 | 分类号: | E21B33/12;E21B7/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陈学雯 |
| 地址: | 20023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钻孔 防护 施工 用防喷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中对软弱岩土加固和支护的一种施工技术,尤其是在高水位下的粉土、砂质粉土、粉砂、细砂、砂砾等地层中,斜向钻孔并防止流水喷砂的施工中使用的防喷塞。
背景技术
在高水位下的粉土、砂质粉土、粉砂、细砂、砂砾等地层中,通过斜向钻孔旋喷或搅拌加固,或施工锚杆、土钉,或注浆加固,或施工斜锚桩时,常常在钻穿止水帷幕后,在水压力的作用下出现大量的流水喷砂现象,造成对被加固或支护边坡周边环境的危害。随着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大、地下水压力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解决能控制斜向钻孔防喷的施工难题。
在较高的水压作用下,一旦钻穿止水帷幕,止水帷幕后的水、土、砂便沿着钻孔壁与钻杆的间隙,向外挤出或喷射,如不能及时控制,则很快便引起地层的沉陷,从而危及临近建筑物、构筑物及道路管线的安全,同时外流的水土将注入的浆液带走,从而影响支护与加固效果。
目前,在水压力较低时,采用小钻头和一次性钻杆的施工方法,以减少钻孔与钻杆之间的间隙,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勉强能在一些水压力较低、周边环境要求较低的地区使用。但是这种施工方法仍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地面的沉降难题。当水压力较大时,水、土、砂及浆液沿着钻孔壁与钻杆的间隙,向外挤出的压力也很大,浆液随水土的流失将很快、流量很大,注浆或旋喷的效果也就无法保证了,这不仅很快危及临近建筑物、构筑物及道路管线的安全,而且对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产生危险。可以说,目前还没有更有效的施工方法来控制斜向钻孔的水土流失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斜向钻孔防护施工用防喷塞,在具有较高水压的流砂地层中斜向钻孔,可以控制漏水喷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斜向钻孔防护施工用防喷塞,包括一个用于堵住斜向钻孔口部的防喷塞筒体,所述防喷塞筒体中间具有一钻杆孔,防喷塞筒体上钻杆孔的旁边具有水土置换控制孔。
所述的防喷塞筒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将锚筋穿过的锚筋孔。
所述的防喷塞筒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堵住钻杆孔的封口装置。
所述封口装置为设置在防喷塞筒体上的一段可以拉出的封口管,封口时封口管由扎紧环扎紧。
所述封口装置为木塞,封口时用木塞将防喷塞的钻杆孔堵住。
钻孔时,将防喷塞的外缘与止水帷幕上的钻孔壁通过快凝材料紧密结合在一起,钻杆从防喷塞进入到止水帷幕的后面,从而将孔内水土流失的通道给封堵起来。为了控制在高压旋喷或注浆过程中产生较高压力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止水帷幕及围护结构的影响,也为了使部分被置换水土能及时从内部排出,通过一个泄压管来控制排出量。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施工方法,有效的解决了斜向钻孔中流水喷砂的难题。且施工方法简单,防喷效果好,省时省力。使原被否定的主动支护与加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喷塞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钻件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钻件初钻孔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喷塞安装和密封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钻件钻孔全程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喷塞封闭结构示意图。
其中:1防喷塞筒体、2水土置换控制孔、3钻杆孔、4锚筋孔、13钻杆、14锚固件、15防喷塞、16钻头、17钻机、18钻孔、19止水帷幕、20围护结构、21自然地面、22压力调控管、23压紧托架、24粉土、砂性地层、25木塞、26扎紧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看图1和图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强劲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强劲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86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