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并联钳位反激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204835.3 | 申请日: | 2009-09-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09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M7/21 | 分类号: | H02M7/21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74 | 代理人: | 尹怀勤;朱以智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并联 钳位反激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激电路,尤其是一种电源并联钳位反激电路。
背景技术
请参考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并联反激的普通电路。每个变压器源边均接入了RCD复位电路,当Q1导通时,变压器T1源边储存能量,T2将能量传递到副边,此时,二极管D2正偏,向负载提供能量,同时通过RCD对变压器进行复位;当Q2导通时,变压器T2源边储存能量,由于Q1关断,T1变压器源边绕组极性反转,副边二极管D1正偏导通,将源边的能量释放到输出负载,同时给输出电容充电,并通过RCD进行复位。
因当MOS管关断,变压器源边将能量传递到副边的同时,源边通过RCD进行复位,变压器源边漏感的能量全部消耗在电阻上面,导致变换效率低,同时,还需要一个电容对变压器源边进行钳位,以避免漏感能量过大,产生过大的电压应力,可能导致MOS管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可能产生变换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变换效率的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并联钳位反激电路,其包括有两个场效应管、PWM控制芯片、两个变压器及两个二极管,其中:其还进一步包括两个输入电容,所述的两个输入电容串联并将输入电压分成Vin/2,所述的两个变压器的公共端连接到一半的输入电压处,两个场效应管与PWM控制芯片及两个变压器相连,第一个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场效应管相连,正极与输入电压的负端相连;第二个二极管的负极与输入电压的正端相连,正极与第二场效应管相连。
优选地,上述的两个场效应管为N沟道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所述的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的PWM控制芯片相连。
优选地,上述的两个变压器并联,使其中一个变压器储能时,另一变压器的漏感返回到电源中去,同时进行磁复位。
上述的第一变压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场效应管连接到输入电压的正端;所述的第二变压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场效应管连接到输入电压的负端。
上述的第一变压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相连。
上述的第二变压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相连。
上述的PWM控制芯片为电压型控制芯片。
上述的PWM控制芯片为电流型控制芯片。
上述的PWM电压型控制芯片输出两个脉宽调制信号,通过原边驱动电路连接到两个场效应管,让变压器源边钳位于一半的输入电压。
上述的PWM电流型控制芯片输出两个脉宽调制信号,通过原边驱动电路连接到两个场效应管,让变压器源边钳位于一半的输入电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在使用过程中,当场效应管关断时,变压器源边的漏感中能量全部反馈到输入电容中去,没有形成损耗,另通过输入电容将变压器源边钳位在Vin/2的电压处进行复位,省去了原来电路中的RCD复位单元,减少了电源的体积,同时,降低了损耗,提高了变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并联反激电路;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并联钳位反激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包括两个场效应管Q1、Q2、PWM控制芯片、两个变压器T1、T2,两个输入电容C1、C2及两个二极管D3、D4,其中:
两个场效应管Q1、Q2为N沟道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所述的场效应管Q1、Q2的栅极连接至PWM控制芯片,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3的正极与输入电压的负端相连;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4的负极与输入电压的正端相连。
PWM控制芯片为电压型控制芯片或电流型控制芯片,在本实施例中,其为电压型控制芯片。
两个输入电容C1、C2串联并将输入电压分成Vin/2。
两个变压器T1、T2并联,公共端连接到一半的输入电压处,T1的另一端与Q1的源极相连,T2的另一端与Q2的漏极相连,且T1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源极相连,场效应管Q1的漏极与输入电压的正端相连;T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2的漏极相连,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输入电压的负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瑞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48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功率多支承柱塔式结构太阳能电站
- 下一篇:一种电缆挂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