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共模电感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04680.3 | 申请日: | 2009-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0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谢道平;张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道平 |
主分类号: | H01F17/06 | 分类号: | H01F17/06;H01F27/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电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以抑制共模信息的新型共模电感。
背景技术
在电子电路技术中,特别是开关电源中,常需要设置共模电感(Common mode Choke)用于过滤共模的电磁干扰信号,所述共模电感也称为共模扼流圈。由于共模信号的存在,对电路信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对共模信号进行抑制,改善电路电气特性。
现有的共模电感如图1所示,在闭合的铁芯上绕制一段漆包线,使得所述漆包线两端位于同一位置。如图2所示,该共模电感在30MHz频点时,检测余量为8.16dB,在83MHz检测点5.49dB电磁干扰参数。虽然此种绕线结构可以对共模信号起到一定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共模电感,所述新型共模电感可以有效抑制共模信号的产生,改善使用该电感的电路电气特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共模电感,该共模电感包括闭合的导磁圈,在该导磁圈上设有第一绕线组,所述导磁圈上还设有至少一第二绕线组,所述第一绕线组和至少一第二绕线组的绕线长度相同,并均匀分布在该导磁圈上。
优选地,当所述至少一第二绕线组为一组时,所述至少一第二绕线组与所述第一绕线组对称,且所述至少一第二绕线组与第一绕线组的绕线方向相对。
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由于在所述导磁圈上还设有至少一第二绕线组,所述第一绕线组和至少一第二绕线组均匀分布在该导磁圈上。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有效抑制共模信号的产生,改善使用该电感的电路电气特性,可以更好的降低电子产品产生的EMI干扰,减小环境的电磁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现有共模电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现有共模电感抑制辐射的测试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实施例抑制辐射的测试示意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共模电感实施例。
所述共模电感包括闭合的导磁圈1,在该导磁圈1内设有隔板2,所述隔板2两侧的导磁圈1上设有第一绕线组3,所述导磁圈1上还设有至少一的第二绕线组4,所述第一绕线组3和至少一第二绕线组4的绕线长度相同,并均匀分布在该导磁圈1上。
具体地说,当所述至少一第二绕线组4为一组时,所述至少一第二绕线组4与所述第一绕线组3对称设置,所述至少一第二绕线组4与第一绕线组3的绕线方向相对,即所述至少一第二绕线组4按顺时针方向绕线,所述第一绕线组3按逆时针方向绕线,且绕线位置相对。
当所述至少一第二绕线组4.为两组时,两个第二绕线组和第一绕线组4均匀设置在所述导磁圈1上相对设置的绕线组,其中第一绕线组3按顺时针方向绕线,至少一第二绕线组4按逆时针方向绕线。
所述至少一第二绕线组4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设为一个、两个或多个,其至少一第二绕线组4的数量越多,则EMI效果越好。
如图4所示,所述至少一第二绕线组4为一组时,并在同一电路中,所述共模电感在30M-1000MHZ频段中30MHZ频点最差的(数值越高说明EMI越差),采用现有共模电感检测到的余量为8.16dB,采用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检测到的余量为5.74dB,比现有结构的共模电感降低了2.42dB电磁干扰。
所述共模电感在30M-1000MHZ频段中83MHZ频点最差的(数值越高说明EMI越差),采用现有共模电感检测到的余量为5.49dB,采用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检测到的余量为1.61dB,比现有结构的共模电感降低了3.88dB电磁干扰。
本实用新型共模电感,由于在所述导磁圈1上还设有至少一第二绕线组4,所述第一绕线组3和至少一第二绕线组4均匀分布在该导磁圈上。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有效抑制共模信号的产生,改善使用该电感的电路电气特性,可以更好的降低电子产品产生的EMI干扰,减小环境的电磁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道平,未经谢道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46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隔离环形穿芯电容器
- 下一篇:去除漆包线表面斑点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