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护服面料的缝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04245.0 | 申请日: | 2009-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06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孙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霞;凌致宁 |
主分类号: | A41H43/04 | 分类号: | A41H43/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 代理人: | 孙皓;林虹 |
地址: | 51802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护服 面料 缝合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护服,特别是一种防止或阻隔污染物渗透的防护服的缝口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一次性使用或可复用的防护服的使用领域越来越广,在特殊生产环境如放射性环境、新工艺新技术环境、复杂的传染源环境如新的传染病源形成后的环境的情况下使用。传统的防护服的面料在裁剪后采用针式缝纫设备加工,这一类防护服装面料难于避免缝纫加工时形成的针孔,而且缝纫设备上缝纫针的直径决定了防护服上的针孔直径,依据常识及实践经验,工作环境中的污染渗透物如微粒、传染病体甚至飞溅的液体的直径大都小于针孔直径,污染微粒很轻易地通过针孔渗入防护服内污染穿着者,由此可知,传统缝纫加工的防护服存在先天的工艺缺陷,无法起到真正的防护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护服面料的缝合结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防护服的密封能力,更有效的阻止污染环境中有害物质对防护服穿戴者的侵害。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护服面料的缝合结构,包括防护服,所述防护服的面料缝合处两边的材料相互对接,在接合处外侧或内侧上设有密封条,紧贴面料缝合处两边的面料。
本实用新型密封条的宽度为1-200mm。
本实用新型的密封条为聚氯乙烯、聚氨基甲酸酯或聚氯乙烯与聚氨基甲酸酯的复合材料。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密封胶条热压在面料缝合口相对接的外侧或内侧的结构,或采用高周波直接将防护服面料相互重叠后热压粘合在一起的结构,使得防护服在使用过程中可有效防止液体、粉体或其他微小物质通过防护服的缝合针孔渗入防护内层,有效的保护穿戴者,隔绝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侵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防护服面料的缝合结构包括防护服1,所述防护服1的面料缝合处2两边的材料相互对接,在接合处外侧或内侧上设有宽度为1-200mm的密封条3,紧贴面料缝合处2两边的面料。根据采用不同材料的密封条3,设定不同的热封温度,以将密封条3热压在防护服1的面料缝合处2。
密封条3可以采用聚氯乙烯PVC、聚氨基甲酸酯PU或PVC与PU的复合材料。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防护服面料的缝合结构包括防护服1,所述防护服1的面料缝合处2两边的材料相互重叠1-200mm,由高周波机将防护服的面料缝合处2热压粘合。
本实用新型针对化学防护服、医疗防护,物理防护服、生物防护服等在内的各类防护服的缝合口采用的密封结构,可使防护服在使用过程中可有效防止液体、粉体或其它微小物质通过防护服的微小针孔的缝合口渗入防护内层,进而污染穿戴者,这种密封技术包括两种工艺:一是根据不同的防护服材料采用与之相融的密封条或带,通过热封机,使整件防护服的缝合口在一定温度下与封密封条或带相粘合;二是根据不同的防护服材料,使用高周波机器,将防护服的缝合口直接压封,不再采用传统的缝纫方式进行缝合,以上两种工艺的实现的结构,均可使整件防护服实现真正的密封,避免防护服外污染物向内渗透,从而保护穿戴者的工作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霞;凌致宁,未经孙霞;凌致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42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