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耐用型断路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200560.6 | 申请日: | 2009-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65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鸿雁盖伊尔电器有限公司;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H73/18 | 分类号: | H01H73/18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 地址: | 310017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耐用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用型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用于控制电气回路的分合开关,在过载、短路和欠电压情况下保护线路和电源。现有的断路器一般包括带手柄2的壳体1以及装配在壳体1内部的传动装置、动触头3、静触头4、位于静触头4旁边的灭弧栅6、上导弧角5和磁体,手柄2通过传动装置与动触头3连接,静触头4安装在上导弧角5上,通过与动触头3的接触和断开来控制电路的通断,从而保护电路,磁体产生的磁场用于将动触头3与静触头4之间产生的电弧向灭弧栅6驱动,通过灭弧栅6熄灭电弧,电弧熄灭时即完成电路的分断。
断路器在分断故障电流的过程中,动触头3和静触头4之间会产生大量的电弧,静触头4上的电弧需要经过静触头4的一端、上导弧角5才能进入灭弧栅6内,而现有断路器中上导弧角5与静触头4一端靠近的部分为弧形,如图3所示,造成上导弧角5与静触头4一端间隔较远,静触头4上的电弧需要通过上导弧角5与静触头4一端之间的台阶或间隙跳到由磁体驱动形成的导弧跑道上才能将电弧转移到上导弧角5。
电弧在产生和转移这一动作过程中存在一个阴极、阳极的问题。阳极转移电弧的方式是跳跃、一跃而过的一种运动方式,阴极则是沿着导体材料的表面连续移动的一个过程。当静触头4上的电弧为阴极时,需要通过间隙或台阶将电弧慢慢的转移到导弧跑道上;当静触头4上的电弧为阳极时,虽然可以通过跳跃的方式进行转移,但由于目前断路器中上导弧角5与静触头4一端间隔较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转移;上述情况造成电弧在静触头4上的滞留时间过长,降低了静触头4的使用寿命,断路器的分断能力也被逐渐消弱,从而减少断路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寿命长、灭弧效果好的耐用型断路器。
一种耐用型断路器,包括安装有静触头的上导弧角,所述的上导弧角局部弯折形成折起部,该折起部表面贴近静触头的靠近灭弧栅入口的一端的端面。
当然所述的上导弧角局部弯折,也是上导弧角中临近静触头所述的端面部位。
利用与静触头一端贴近的折起部,能够快速地将静触头上的电弧和弧根转移到导弧跑道上,进而转移到上导弧角上,通过上导弧角进入灭弧栅。
为了更好地实现电弧的快速转移,作为优选,所述的折起部与静触头之间的间隔≤0.5mm,进一步优选所述的折起部与静触头之间的间隔为≤0.3mm,以保证电弧的快速转移。
作为优选,所述的折起部与静触头紧贴在一起。这样可以直接将电弧快速的从静触头上转移至导弧跑道上,进而转移到上导弧角上,大大的提高了静触头上电弧的转移速度。
本实用新型耐用型断路器通过改进上导弧角与静触头衔接部分的结构,在上导弧角上设置贴近静触头一端的折起部,将电弧快速的从静触头上转移至导弧跑道上,进而转移到上导弧角上,提高了静触头上电弧的转移速度,缩短了电弧在静触头上的滞留时间,提高了静触头的寿命,从而提高断路器的分断能力和电气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耐用型断路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断路器中静触头部位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耐用型断路器,包括安装有静触头4的上导弧角5,上导弧角5在静触头4端面(靠近灭弧栅6入口端)部位弯折,形成折起部7,折起部7与静触头4端面紧贴在一起,能够直接将静触头4上的电弧和弧根转移到导弧跑道上,进而转移到上导弧角5上,通过上导弧角5进入灭弧栅6。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上导弧角5在静触头4端面(靠近灭弧栅6入口端)部位弯折,形成折起部7,折起部7与静触头4端面之间的间隔为0.5m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上导弧角5在静触头4端面(靠近灭弧栅6入口端)部位弯折,形成折起部7,折起部7与静触头4端面之间的间隔为0.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鸿雁盖伊尔电器有限公司;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杭州鸿雁盖伊尔电器有限公司;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05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送天线控制信号的方法
- 下一篇:用于差分双工器的共模信号衰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