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煤烟气SCR脱硝技术装备的喷氨混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00025.0 | 申请日: | 2009-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64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高翔;骆仲泱;岑可法;倪明江;钟毅;吴卫红;张涌新;施正伦;周劲松;方梦祥;余春江;王树荣;程乐鸣;王勤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90 | 分类号: | B01D53/90;B01D53/5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煤 烟气 scr 技术装备 混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燃煤烟气SCR脱硝技术装备的喷氨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当今社会,氮氧化物的排放会带来臭氧层破坏,酸雨和大气烟尘形成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从世界范围来看,燃料燃烧尤其是燃煤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是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众多脱硝技术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技术以其装置结构简单、无副产品、运行方便、可靠性高、脱硝效率高等诸多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商业运用。其主要原理是将还原剂氨喷入280℃~420℃的烟气中并与之混合均匀,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把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还原成氮气和水。其中还原剂氨和氮氧化物的均匀混合和以及烟气流场分布是影响脱硝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在商业运用中,普遍采用的是以格栅形式作为喷氨装置的方法,喷氨格栅方法采用多点喷射分区调节,由于其还原剂氨喷射管和喷孔数量较大,从而使得其在实际运行中的调节难度相当大,往往为了提高混合效果缩短混合距离而必须加装的静态混合器在增加了安装成本的同时还增加了系统压降且并不能降低运行中氨喷射的调节难度。本发明人建立在长期从事烟气脱硫脱硝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技术装置,实现了用于燃煤烟气SCR脱硝技术装备的结构简单、操控灵活、阻力小且能有效的加强还原剂氨与烟气的混合喷氨混合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燃煤烟气SCR脱硝技术装备的喷氨混合装置。
用于燃煤烟气SCR脱硝技术装备的喷氨混合装置包括烟道、还原剂氨喷射管、纵向涡发生器、双向喷嘴,在烟道内设有由5~20根还原剂氨喷射管,每根还原剂氨喷射管的端部设有双向喷嘴,双向喷嘴的上游和下游的烟道壁面上设有纵向涡发生器,纵向涡发生器是由固定在烟道两壁上的两排均匀对称布置的纵向涡发生元件组构成,每排纵向涡发生元件组由多个纵向涡发生元件组成,每个纵向涡发生元件与烟气流向成30°~60°角。
每根还原剂氨喷射管有单独的流量控制系统。
纵向涡发生元件的形状为三角形、梯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
用于燃煤烟气SCR脱硝技术装备的喷氨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向喷嘴的管径大小与各个喷氨管安装位置处烟气的平均速度成正比,每个喷氨管与两个纵向涡发生元件相对应,两个纵向涡发生器间距大于3倍的纵向涡发生元件高度,纵向涡发生元件的宽度小于1/2烟道宽度,纵向涡发生元件的底边长度为0.5倍~2倍的纵向涡发生器高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
1)形成稳定的纵向涡,提高涡流混合强度,优化氨氮混合效果;
2)减小了喷氨管数量,降低了喷氨调节难度;
3)造成的压降相对较小,减小了能量的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燃煤烟气SCR脱硝技术装备的喷氨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喷氨混合装置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图中:还原剂氨喷射管1、纵向涡发生元件2、双向喷嘴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用于燃煤烟气SCR脱硝技术装备的喷氨混合装置包括烟道、还原剂氨喷射管1、纵向涡发生器2、双向喷嘴3,在烟道内设有由5~20根还原剂氨喷射管1,每根还原剂氨喷射管1的端部设有双向喷嘴3,双向喷嘴3的上游和下游的烟道壁面上设有纵向涡发生器2,纵向涡发生器2是由固定在烟道两壁上的两排均匀对称布置的纵向涡发生元件组构成,每排纵向涡发生元件组由多个纵向涡发生元件组成,每个纵向涡发生元件与烟气流向成30°~60°角。
每根还原剂氨喷射管1有单独的流量控制系统。
纵向涡发生元件的形状为三角形、梯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
用于燃煤烟气SCR脱硝技术装备的喷氨混合装置是:双向喷嘴3的管径大小与各个喷氨管1安装位置处烟气的平均速度成正比,每个喷氨管与两个纵向涡发生元件相对应,两个纵向涡发生器2间距L大于3倍的纵向涡发生元件2高度H,纵向涡发生元件2的宽度L4小于1/2烟道宽度A,纵向涡发生元件2的底边长度为0.5倍~2倍的纵向涡发生器高度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000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竹纤维被子
- 下一篇:一种熨刷出汽结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