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插板式密封管道接头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99754.9 | 申请日: | 200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67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陈合富;臧西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宏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9/00 | 分类号: | F16L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3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板式 密封 管道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声测管道零件,尤其涉及一种可以使用在高速公路、铁路,高架,跨海大桥,隧道等地方的插板式密封管道接头。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交通发展的需要,铁路,公路,高架,隧道甚至跨海大桥都成为交通发展的开发项目。声测管最主要的技术难点就是管道的密封性能,除此之外,也需要管道易于拆装维修以及更新。一个名为管道接头密封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1043649,该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接头密封结构,包括相互插接的管路,管路之间由连接螺母相连,相互插接的管路之间设有密封件,密封件由相交的端面密封部和轴向密封部构成,管路插套在轴向密封部外并顶压端面密封部,管路的插接部外设有扎紧圈,扎紧圈由连接螺母顶压扎紧。该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普通管道接头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较差的缺陷,通过上述设计,大大提高了管道接头的密封效果,具有结构紧凑、装配方便、可靠性强的优点。但是该实用新型结果复杂,长期使用容易出现螺母锈死,扎紧圈断裂等现象,从而导致密封失效,出现泄露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密封性能较差,结构复杂,拆装维修不便,使用寿命不长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简单,密封性能较好,拆装维修方便,使用寿命较长的插板式密封管道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两个互相嵌套的内管和外管组成,内管插在外管内,内管外壁开有绕外壁一圈的环状凹槽,外管上开有若干开放性开口,开口两端设置有一对固定耳,每对固定耳之间固定有插板。外管与内管嵌套时,在管与管之间容易产生缝隙,而管头之间的连接若产生径向松动,则容易导致泄露,在外管上设置插板,通过插板的锁定来控制外管与内管之间的径向松动,防止泄漏。
作为优选,每对固定耳上开有对称的销孔。为了在外管上固定插板,设置固定耳作为插板在外管上的固定位置,开有销孔,使插板可绕销子自由转动。
作为优选,插板呈平板状,其固定在固定耳之间的端部呈凸轮状,插板端部开有销孔。由于内管上开有环状凹槽,环状凹槽的截面带有弧度,上下扳转插板,通过改变插板与环状凹槽接触部位的弧度,从而达到插板挤压环状凹槽的目的,起到卡紧、固定内管的作用。
作为优选,插板通过销子固定在固定耳上。
作为优选,插板绕销子转动,转动角度范围在0°-180°。插板可扳转180°,作用可从松开内管到锁紧内管变化。
作为优选,插板端部与环状凹槽相互接触,两者相互接触的部位弧度相同。
作为优选,外管内壁设置有轴肩,轴肩上安放有密封圈,内管的头部顶止在外管内壁的轴肩上。内管通过外管内壁设置的轴肩顶死在轴肩上,同时垫上密封圈后起密封固定作用。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简单,密封性能较好,拆装维修方便,使用寿命较长等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采用金属冷挤压工艺方式制作成外管2和内管1,内管1和外管2均呈圆柱状,在其外壁才用车床车出一个截面带有弧度的环状凹槽,环状凹槽绕内管1外壁一周。同时外管2的底部内壁设置有轴肩4,轴肩4使外管2产生两个不同大小的内径,内管1的外径大小介于该不同大小的内径大小之间;外管2的上部开有一对开放性开口,开口两端设置有一对固定耳22,固定耳22上开有对称的销孔,固定耳22之间固定有插板21。插板21呈平板状,其固定在固定耳22之间的端部呈凸轮状,固定耳22上开有销孔。插板21通过销子3固定在固定耳22上,并可绕销子3转动180°(如图1所示)。
当内管1插入外管2后,内管1的头部顶止在外管2内壁的轴肩4上,环状凹槽的高度和插板21上的凸轮部在同一高度上。拆装时,插板21处于翻转位最上端位置,在外管轴肩4上安放密封圈,内管1插入外管2中;随后将插板21向下翻转180°,由于插板21凸轮状端部与环状凹槽相互接触,两者相互接触的部位弧度相同,在翻转过程中不断挤压环状凹槽,将内管1固定死。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是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类型,对于插板的种类、形状、数量的变化以及环状凹槽的种类、形状、数量的变化,其组合方法众多,本文也没有一一列举,这应该是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都是正常的变形,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宏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宏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97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