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斜面屋顶建筑太阳能采暖及水膜降温系统与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99165.0 | 申请日: | 200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70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姜哲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哲远 |
主分类号: | F24D3/00 | 分类号: | F24D3/00;F24D3/02;F24D3/12;E04D1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斜面 屋顶 建筑 太阳能 采暖 降温 系统 结构 | ||
(一)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利用太阳能采暖及水膜降温的系统与结构,适用于具有斜面屋顶的建筑。
(二)背景技术
具有斜面屋顶的低层建筑朝阳面因太阳辐射的正交面积大,导致建筑内温度随太阳辐射产生的温差很大。夏天建筑内的顶层热,而冬天建筑内的底层冷,在本实用新型之前,人们通过屋顶内预设保温层的方法,能部分地降低屋顶层的传热,但建造成本高,而且冬天还有将太阳的辐射热能隔离的副作用;或者在室内使用压缩机空调等手段降温或采暖,但电耗大,使用成本高,且造成环境污染,或者采用真空管式热水系统建造成本高,利用了太阳能采暖,但投资大,维护难度大,而且也不能解决夏天降温的问题。利用地热能的热泵技术是一种较节能环保的采暖及降温技术,但是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建造成本非常高。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斜面屋顶采光面光照度强和自排水等特点,设计了一套利用太阳能采暖及水膜降温的系统与结构,该系统在冬天利用太阳能清洁能源进行采暖,在夏天利用水膜实现降温、除尘、提高空气湿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朝阳的斜面屋顶,平行斜面设有网格状储水矩阵,网格状储水矩阵实现了较小的水膜厚度能在斜面全覆盖,网格状储水矩阵的上方覆盖可关闭或开启的透光盖板。透光盖板开启时,水蒸汽可以溢出,透光盖板关闭时,网格状储水矩阵中的水与环境形成中空,产生温室效果。网格状储水矩阵的上端的一边有一溢流口,水将在储水网格的每列自上而下之字形流动。在每列网格状储水矩阵的最下端接集水管,各列储水网格的集水管中的水分别流经设置在底层地面的散热列管,集水管与散热列管之间设一阀门,散热列管的出口汇接到一个管口,并由该管口接入缓冲储水槽,缓冲储水槽的下端接一水泵,水泵由温度传感器自动控制,当储水矩阵的水温与室内温度达到某一差值时,将缓冲储水槽的水泵入最高位的分流器,分流器分别接各列网格状储水矩阵的上端,进入网格状储水矩阵的水吸收太阳能升温,在重力驱动下流入地面的散热列管,高温的水与环境热交换,将热能传到地面环境中,冷却后的水再进入缓冲储水槽,泵入最高位的分流器。在这一反复循环过程中,水起冷媒作用,不断地吸收将太阳能,并传递给地面环境,达到采暖的目的。如果,关闭阀门,开启透光盖板,水吸收的太阳能就将转化为水的汽化热,散发到室外空间,达到降温的目的。
在我国中部,冬天时,一个100平方米落地面积的南北朝向两层斜顶住宅,在屋顶朝南坡面安装采光40平方米的该系统,提液泵功率为300瓦。
冬天时,太阳能辐射功率约为每平方米约为800瓦,其中25%可以转化为热能,热交换效率为50%,则消耗的电功率仅300瓦,而可以向地面环境提供4000瓦的加热功率。按每平方米80瓦的采暖功率标准,则可提供50平方米的采暖需要。
夏天时,开启的透光板,关闭集水管阀门,在屋顶面形成水膜,水吸收屋顶的太阳辐射热能汽化,水的汽化热为2260千焦/千克,每小时蒸发量约3毫米,40平方米水膜每8小时水的蒸发量约120公斤,带走的热量是271200千焦,与40平方米太阳辐射热能基本平衡,相当于屋顶被浓密的树阴覆盖。同时,屋顶面的水膜还有吸尘和提高空气湿度,改善环境舒适性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系统兼具了采暖和降温的功能,使用清洁的太阳能,系统简单,投资和使用成本低。
(四)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透光盖板开关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网格状储水矩阵结构示意图。
图中:1.斜面屋顶,2.网格状储水矩阵,3.集水管,4.阀门,5.散热列管,6.列管出口接管,7.缓冲储水槽,8.水泵,9.分流器,10.铰链,11.透光盖板,12.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哲远,未经姜哲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91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