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高效排气功能的胶丸套合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98979.2 | 申请日: | 2009-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16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刘胜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胜利 |
主分类号: | A61J3/07 | 分类号: | A61J3/07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唐银益 |
地址: | 3125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高效 排气 功能 胶丸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胶丸套合的机械构件,特别是一种具有高效排气功能的胶丸套合构件。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空心胶囊是由A端胶丸(大端胶丸)和B端胶丸(小端胶丸)两部份套合而成。早期的套合过程是手工操作完成,后来采用机械套合装置,将两端胶丸分别置于不同的容纳坑中,并使两端胶丸开口对向运动,以实现两端胶丸之间的套合,但这种设备很难保证两端胶丸开口之间准确扣合,套合而成的空心胶囊质量很低,并产生大量的次品和废品,无法在工业上得到实际的推广应用。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0720110270.3)的文件公开了一种胶囊套合轮,它包括一个圆盘形轮体,在该轮体的轮缘面上开设复数个套合孔,该轮体圆心处设有轴孔,在套合孔两侧设有胶丸容纳槽。该实用新型装置虽然解决了采用机械化实现空心胶丸的套合,但由于这种装置的套合孔纵向为封闭结构,现有的胶丸分A、B端两部分,它们都只有一端开口,当A端胶丸和B端胶丸以口对口的方式在该装置的套合孔中套合成空心胶囊的过程中,极易在空心胶囊中封入较高压力的空气,降低套合时胶丸开口之间对接准确度,导致扣合时开口处的切口相互抵触,胶丸易挤压变形,影响成品的质量,次品率较高。
针对上述问题,申请人提出了名称为胶囊复合滚筒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专利号为ZL 200820138089.8),该申请对原有胶囊套合轮进行改进,特别是对原轮体轮缘面上的套合孔进行改进,即在对应的每个套合孔上开设有排气孔,并希望通过这些排气孔降低两端胶丸套合时形成的气压,尽量不使成品空心胶囊中封闭过高压力的空气,以提高成品质量,减少次品的产生。
然而,前述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虽分别对现技术进行了改进,各自提出了空心胶囊套合的机械装置,但至少有如下一些问题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首先,两端胶丸口对口套合时形成的较高气压仍没有彻底解决。由于采用机械手段进行自动套合的速度较高,两端胶丸在相对窄小和封闭的套合孔中运动时会形成较大的气流,虽然在套合孔上开设排气孔能排放一部分气流,降低一定的气压,但套合时呈圆截面切口的两胶丸口之间仅通过小小的排气孔,仍无法有效排放瞬间形成的较大气流,事实上,在套合孔中进行套合必然会导致套合孔中产生较大气流,切口扣合处抵触变形,从而使得次品率提高,成品空心胶囊也会因封入压力较高的空气而出现胀开、胀裂,如采用套合孔进行套合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诸如专利号ZL 200720110270.3所公开的胶囊套合轮,将套合孔直接开设在圆盘形轮体的轮缘面上,显然,直接在轮体的缘面上加工开设复数个套合孔,加工难度会很大,加工成本也相应提高。况且,该种装置中的套合孔与轮体是整体结合、无法分开,若某个或某几个套合孔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或损坏,就无法进行更换,只能将整个套合轮更换掉,这样,不但工序复杂、操作烦琐,同时也增加了使用维修成本。
再者,胶丸的规格有许多种,如采用现有的套合装置,这就意味着生产一种规格的胶丸就要配合一种套合轮,由于轮体的体积大,材料使用量高,假若用同一台机器套合不同规格(大小)的空心胶丸时,就只能替换整个套合轮,这就要求将设置于套合轮圆心处的转轴拆卸(相当于将设备的整个核心部件拆卸下来),工作难度很大,精度要求更高,非专业维修人员根本无法拆装,更换起来很不方便,并且整个轮体的更换势必会增加相应的材料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具有高效排气功能的胶丸套合构件。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环体,环体的外环周面设有套合槽,该套合槽呈圆周分布,且沿轴向贯通外环周面,套合槽的中段设有向套合槽开口方向延伸的突起部分,通过突起部分对胶丸的作用力来稳定胶丸、帮助套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突起部分是位于两相邻套合槽之间的突起块,该突起块固定于外环周面上;或者,突起部分是外环周面沿套合槽开口方向的延伸块,位于外环周面与套合槽的接壤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套合槽的中段有一台阶,台阶分套合槽为大径段和小径段,大径段与小径段的径心在同一高度上,大径段和小径段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与环体内侧连通的气孔,环体内侧开设有与套合槽上的气孔相对应的气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套合槽的底部呈圆弧面,环体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环块构成,也可以采用两个半环块或多个环块对合而成。套合槽包括圆弧面段和平面段,圆弧面段的一侧通过一平面段过渡到外环周面上。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可知,本实用新型对套合机构进行了全面改进,解决了已有技术存在的诸多问题。具体有益效果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胜利,未经刘胜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89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