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记忆导丝组合式泪道探针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97651.9 | 申请日: | 2009-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45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 发明(设计)人: | 项小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项小珍 |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F9/007;A61M25/00;A61L3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120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记忆 组合式 泪道 探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临床医学中的眼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泪道探通与微创逆行置管手术器械
技术背景:
逆行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疾病原以“鼻腔泪囊术”、“泪小管吻合术”。近年来泪道阻塞治疗研究的热点。同一原理,不同工具和方法的泪道置管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报告时有可见。但现有技术中的泪道逆行置管器材存在以下不足之处:要求置管手术的眼科医生兼具有耳喉医生的操作技术;需借助额镜、鼻窥镜从非常隐藏的鼻泪管下口取出导引线或导引管,要完成此项操作,即使是耳鼻喉专科医师,有时也有一定困难,眼专科医生更感到操作困难,这导致延长手术时间,增加病人痛苦或者导致鼻出血,甚至中止手术。为了解决此不足,本人的专利号为:01243167.2进行了改进,但其针芯弹性与侧壁孔的角度致鼻前伸展不到位,针芯因韧性不足易断裂,引起不便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专利对记忆材料与导丝加工热处理工艺做了重大改进,目的使本产品进一步完善,解决了因记忆导丝记忆性、弹性与侧壁孔的角度致鼻前庭伸展不到位,针芯因韧性不足易断裂,引起的不便,甚至中止手术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专利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记忆导丝组合式泪道探针,包括能插于探针体管内,并能在探针体管内自由上下拉动的记忆导丝,所述的记忆导丝用钛、镍配比各为50%的合金组成。
所述的记忆导丝经自行研究试验热处理工艺处理,以增强其记忆性、弹性与韧性。
所述的记忆导丝体为扁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专利具有以下效果:由于镍、钛合金配比更加科学,并经自行研究试验热处理,极大的提高了其记忆性、弹性与韧性,易于操作、不易断裂;改进了记忆导丝J形形状与导丝前勺形弯曲使用功能和泪道探针侧壁孔设置角度,更易于使记忆导丝致鼻前庭伸展到位(所述记忆导丝核心技术手术操作步骤)。
附图说明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专利记忆导丝顶端勺形弯曲与J形钩示意图;
图2是所述记忆导丝与探针组合方向示意图;
图3是所述导丝与探针组合后操作位置示意图;
图4是所述记忆导丝被推出探针侧璧孔后向鼻前庭伸展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之最佳实施操作步骤:
一种组合式泪道探通针加记忆导丝,如图1至5所示,包括探针1和逆项于探针管内并能在其内自由拉动的记忆导丝2,所述探针管1的针头尖端105封闭呈圆锥形,其内有一定长度的实体段101,该实体段的上端面102是向下倾斜的,接续所述上端面的管壁上开有侧壁孔103,该侧壁孔紧挨所述斜面的下缘,上述倾斜与侧壁孔的后壁成钝角,所述实体段101的长度为3-7mm。
为了不损坏鼻粘膜,并能将Y形泪道扩张引流管牵引线导引出泪点,记忆导丝2是由能记忆原来前端的J形弯曲钩的双股合金丝制成,其截面形状为圆形,为了增加其记忆性、弹性与韧性,要对记忆导丝2进行相应的热处理技术。
如图1所示,记忆导丝2的下端被弯曲呈近似J形状,其弯曲直径为2-8mm。如图5所示,所述倾斜面102与侧壁孔的后壁所呈的角度为130-160度。
为了让记忆导丝准确伸出鼻前庭,如图4所示,所述探针管的上端104设有标记“9”(手术时露出在泪点以上的部分),该面应与探针侧壁孔的方向保持一致。
本实用新型专利使用时,与本人的专利号为01243167.2的泪道探通导引针相同。先将治疗眼局麻,再用此探针探通泪道,令靠近实体针头的侧壁孔指向鼻前庭(即探针上端设有标记的一面指向鼻前庭),向下送记忆导丝向实体针头方向前行,记忆导丝便在斜坡面的控制和导引下自行准确伸出鼻前庭。然后,将要植入的泪道扩张引流管的牵引线穿过记忆导丝两股之间,向上拉导丝手感有阻力时,记忆导丝与泪道探通针一起提拉直至将牵引线拉出泪点。再将Y型管植入泪囊,剪去牵引线和Y型管露出鼻上的部分后,整个微创手术便完成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项小珍,未经项小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76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