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潜热诱导空调垫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94810.X | 申请日: | 2009-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4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莫少民;黄淡云;曾兆峰;谢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莫少民 | 
| 主分类号: | A47C17/00 | 分类号: | A47C17/00;A47C2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潜热 诱导 空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生活用具,具体提供一种潜热诱导空调垫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更舒适的生活,为改善人体休息状况、提高睡眠质量,软沙发及床垫已普遍运用在生活中。但现在市面上的软沙发及床垫的功能均比较单一,不能调节温度,使人们作息时小区域的范围却需要消耗大区域的空调功率;或有研制出可调温度的空调软沙发及床垫,但制冷系统成本高,且需消耗较大功率,所以在享受“舒适”的同时,“投入”太多也限制了空调软沙发及床垫的普及。
具有高效传导特性的潜热诱导管运用在软沙发及床垫中,是生活节能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其效率高、成本低、安全可靠,实现人们在初期投入少、零运行费用的同时,又可以享受更舒适的生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可靠、健康、节能的潜热诱导空调垫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潜热诱导空调垫装置,包括垫体,垫体上方设置有潜热诱导管,所述潜热诱导管端部设置有换热翅片。
潜热诱导管上方设置有铜丝网,所述铜丝网上设置有面料层。
潜热诱导管主要由管壳、吸液芯、蒸发端、冷凝端和工质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潜热诱导空调垫装置利用潜热诱导节能装置的诱导管二端(蒸发端和冷凝端),分别与不同温度的人体及空气进行热交换,使诱导管内工质状态不断地循环相变过程的潜热将与人接触的部分夏季产生的热量通过翅片迅速散发;冬季通过改变潜热诱导管两个端的相对位置,利用潜热诱导管的单向性,使其处于不工作的状态。局部地空调处理,满足人们的需求,避免大区域的空调负荷的耗能,并使人们的入睡或坐息的质量较大提高,有益于身心健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一种潜热诱导空调垫装置的结构主视图(实施例1);
图2为一种潜热诱导空调垫装置的结构主视图(实施例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一种潜热诱导空调垫装置,包括垫体1,垫体1上方设置有潜热诱导管2,所述潜热诱导管2端部设置有换热翅片3。
潜热诱导管2上方设置有铜丝网4,所述铜丝网4上设置有面料层5。
实施例1:
如附图1所示,是一种潜热诱导空调沙发,潜热诱导管2冷凝端置于沙发靠背的外侧一实线部分,相对于蒸发端是处于“高位”,夏季人坐在沙发上时,与人接触的部分将产生热量,热量通过铜丝网4传给潜热诱导管2,并使设置在座位上的潜热诱导管2蒸发端受热,管内液体蒸发汽化,蒸汽在压差的作用下流向设置在靠背外侧的冷凝端,并放出热量凝结成液体,液体在毛细力的作用下再沿管壁的多孔材料流回蒸发端。如此循环,与人接触的部分产生热量由潜热诱导管2的蒸发端传到冷凝端,再由冷凝端上的换热翅片3散发至空气中,于是人就不再会有那种“火烧屁股”感觉,而是全身都凉快的舒服了。
冬季,将原置于沙发靠背外侧的冷凝端转至沙发基脚处,通过改变潜热诱导管两个端的相对位置,利用潜热诱导管的单向性,使其处于不工作的状态(如图1所示,潜热诱导管2冷凝端置于沙发基脚处(如虚线部分,相对于蒸发端是处于“低位”)。
实施例2:
如附图2所示,是一种潜热诱导空调床垫,其夏季实现空调冷却、冬季实现“保暖”的道理,同潜热诱导空调沙发:夏季均通过潜热诱导管2,将与人接触的部分产生的热量传导处理,实现冷却;冬季均通过改变潜热诱导管2两个端的相对位置,利用潜热诱导管2的单向性,使其处于不工作的状态。局部地空调处理,满足人们的需求,避免大区域的空调负荷的耗能,并使人们的入睡的质量较大提高,有益于身心健康。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莫少民,未经莫少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48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