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收纳盒改良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94298.9 | 申请日: | 2009-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02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杨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巧 |
主分类号: | A45C7/00 | 分类号: | A45C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713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纳 改良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纳盒改良机构,尤其是对可折叠的收纳盒将其折叠结构加以简化,以便使用和降低成本。
背景技术
家居生活中为方便整理和分类存放各种日常用品或衣物,故常使用收纳盒。传统的收纳盒其结构多是在铆接或焊接固定的金属框架上缝制布料而成,闲置时其自身也会占用空间;因此,出于节约空间和方便使用的目的,可折叠的收纳盒尤其受欢迎。习知的收纳盒的折叠机构盖为:用布料制成网兜状,开口处以金属方框支撑,金属圈两侧各铰接设一金属支架,底部以另一略短小的金属方框支撑,金属支架的下边可卡接在底部的金属方框两侧将网兜紧绷于两个金属方框之间,将卡接处分离即可将金属圈和金属支架折叠收拢,但此类型的收纳盒耗费了过多的金属,装配工艺复杂,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和产品成本造价高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良收纳盒的折叠机构,以节约更多金属资源,同时又改善折叠机构的工作性能,使其操作更简便、组合更牢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收纳盒改良机构包括:
一布兜,该布兜张开为方形斗状;
一金属方框,缝合于布兜的开口处,该金属方框的形状和大小恰与布兜的开口处匹配;
一底板,设于布兜内,该底板的形状和大小恰与布兜的底部匹配;
两个侧板,分别设于布兜的两侧面,该侧板的形状和大小恰与布兜对应的侧面匹配,且侧板的上沿一线分别与该侧面内壁的上沿一线缝合。
布兜的材质本身是柔性材质,因此侧板可绕上沿的缝合线翻转。需要展开收纳盒时,将两侧的侧板下翻压入布兜内,然后从两侧板之间将底板向布兜的底部下压,由于布兜的材质本身具有细微的伸缩性,因此可将底板一直下压到布兜的底面,此时布兜的侧面和底面完全紧绷,并且底板两侧将侧板的下沿牢固的抵压在布兜上该侧面内壁的下沿,收纳的物件可靠自身的重力有效防止底板在侧板的挤压意外位移,收纳的物件愈多稳固性愈好。而要折叠收纳盒时,从底面沿侧板将底板两侧向上顶出,布兜从紧绷转入松弛状态,此时将两侧的侧板上翻至布兜开口处,底板、侧板和金属方框叠压几近于为一体,布兜则自然折叠与底板、侧板和金属方框之间,折叠状态几乎仅为使用状态下收纳盒的底面大小。
较佳的,在布兜的底面取相对于两侧板之间的中心线与底板的中心线结合为一体,既可提高收纳盒展开时的稳固性,又可以更加妥帖的折叠收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在布兜的底面取相对于两侧板之间的中心线与底板的中心线上设有相互配合的魔术贴,布兜的底面与底板通过魔术贴在该中心线上连接结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种改进,在布兜的底面取相对于两侧板之间的中心线与底板的中心线上缝合。
较佳的,所述的侧板和底板均采用纸板制成,造价低廉易于加工。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收纳盒的折叠机构大部分采用纸板制成,降低了金属消耗量,不仅可以节约更多金属资源,还简化了折叠机构装配工艺,降低了造价成本,同时极大的改善了折叠机构的工作性能,使其操作更简便、组合更牢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下底板和侧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折叠状态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折叠状态一下底板和侧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折叠状态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折叠状态二下底板和侧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折叠状态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折叠状态三下底板和侧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所示:1-布兜,2-金属方框,3-侧板,4-底板,5-中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1到图6所示的收纳盒改良机构,包括:一布兜1,该布兜1张开为方形斗状;一金属方框2,缝合于布兜1的开口处,该金属方框2的形状和大小恰与布兜1的开口处匹配;一底板4,设于布兜1内,该底板4的形状和大小恰与布兜1的底部匹配,在布兜1的底面取相对于两侧板3之间的中心线5与底板4的中心线上缝合;两个侧板3,分别设于布兜1的两侧面,该侧板3的形状和大小恰与布兜1对应的侧面匹配,且侧板3的上沿一线分别与该侧面内壁的上沿一线缝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巧,未经杨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42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