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弹头形脑科大口径多孔引流管及采用该引流管的脑科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90639.5 | 申请日: | 2009-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698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方乃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方乃成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M1/00;A61M2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韩洪 |
地址: | 311800 浙江省诸暨市浣***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头 形脑科大 口径 多孔 引流 采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脑科引流装置,尤其涉及对脑科引流装置中引流管的改进。
【背景技术】
脑科引流装置是治疗神经内、外科出血性疾病(如:脑室内出血、脑内血肿和急、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脑积水、颅内高压症、颅内感染性疾病和各种颅脑手术后等的引流性治疗、药物灌注的有效方法。受传统技术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临床上常规应用的脑科引流管存在着管径狭小、盲端钝拙或呈开口式,和管壁弹性差等缺点。引流管的这些缺点严重影响着治疗效果:(1)钝拙或开口式引流管盲端在穿刺过程中极易损伤脑组织、神经和血管;(2)引流管道和侧孔狭小易被凝血块或血性引流物粘附或堵塞致引流失败;(3)管壁弹性直接影响着引流效果等。因此,传统的脑科引流装置已不能适应和作为现代神经外科临床的引流性治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弹头形脑科大口径多孔引流管及采用该引流管的脑科引流装置,能够减少对脑组织、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弹头形脑科大口径多孔引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前端是盲端,后端是开口的管接口,所述管体的前端开有至少两个侧孔,所述盲端为弹头形盲端。
作为优选,所述侧孔的数量为3个,形状为椭圆形。
作为优选,所述多个侧孔均设置在距离盲端2.5cm的距离内。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的内径为2-8mm。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的内径为2mm或者3mm或者4mm或者5mm或者6mm或者7mm或者8mm。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的表面上盲端20cm的距离内标有刻度标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脑科引流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弹头形脑科大口径多孔引流管、输入导液管、输入导液管襻,所述弹头形脑科大口径多孔引流管与输入导液管之间通过三通控制阀连接,三通控制阀的第三接口为灌注和抽吸口,输入导液管上设有输入流量控制阀,所述输入导液管襻设置在计量储液器内,所述计量储液器通过输出导液管连接到储液引流袋上,所述输出导液管上设有输出流量控制阀和莫菲氏滴管,所述弹头形脑科多孔引流管的前端为盲端,后端为管接口,所述盲端为弹头形盲端。
作为优选,所述管体的内径为2-8mm。
作为优选,所述多个侧孔的数量为3个,形状均为椭圆形。
作为优选,多个侧孔均设置在距离盲端为2.5cm的距离内。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引流管的弹头形盲端设计可减少穿刺过程中对脑组织的损伤,还具有滑脱效应,在穿刺过程中如碰到血管或神经可滑脱而过,从而,防止和避免了在穿刺过程中对血管、神经的损伤。减少了穿刺术后颅内出血、血肿、失语、瘫痪和神经麻痹等各种并发症。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弹头形脑科大口径多孔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弹头形脑科大口径多孔引流管的脑科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方乃成,未经方乃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906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