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座椅滑轨的滑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86336.6 | 申请日: | 2009-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21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黄道祝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俱进汽摩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07 | 分类号: | B60N2/07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蔡正保;张智平 |
地址: | 31801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座椅 滑轨 滑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滑动装置,特别是一种汽车座椅滑轨的滑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座椅要设计得使驾驶员或乘客乘坐十分舒适,驾驶席与副驾驶席的座椅可以前后移动,特别是驾驶员,可以根据自身的体形调节座椅的位置,以保障能够以最舒适的姿势坐在座椅上,方便地操纵驾驶台或操控踏板。
目前,一般采用的汽车座椅滑轨的滑动装置,一般包括:一个固定在车辆底板上的类似U形的固定轨道,和一个固定于座椅底部的类似倒U形滑动轨道,所述滑动轨道与固定轨道相互啮合,形成上下各一组的滚珠滚道,在所述的四个滚珠滚道内分别装嵌若干个钢性滚珠作为滚动支撑元件,使滑动轨道在固定轨道内以点接触的形式滑动。
这样滑动装置的滚珠与滑动轨道和固定轨道之间的受力点不均匀,滚珠在滑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容易导致滑动不顺畅,严重的甚至影响驾驶员的行车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受力更均匀的汽车座椅滑轨的滑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座椅滑轨的滑动装置,包括固定轨道和穿设在固定轨道中且能在固定轨道中滑动的滑动轨道,在固定轨道与滑动轨道之间设有若干滚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滚珠与固定轨道和滑动轨道之间为三点式接触,且每两个接触点之间的距离都相同。
本汽车座椅滑轨的滑动装置的固定轨道是与汽车的底板相固连的,滑动轨道是与汽车座椅相固连的。在固定轨道和滑动轨道设有滚珠,通过滚珠来实现滑动轨道在固定轨道上前后移动,进而实现汽车座椅的前后移动。而滚珠与固定轨道和滑动轨道之间为三点式接触,且每两个接触点之间的距离都相同,这样滚珠的受力点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使滚珠与固定轨道和滑动轨道之间的受力更加的均匀,使滚珠在滑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少,使操作者能更容易、更轻松地操作座椅的前后移动。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滑轨的滑动装置中,所述的滚珠与滑动轨道之间的接触点为一个,滚珠与固定轨道之间的接触点为两个。通过这样的三个接触点实现滚珠与固定轨道和滑动轨道之间的接触,并实现滑动轨道通过滚珠在固定轨道上滑动。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滑轨的滑动装置中,所述的滚珠采用钢质材料制成。通过钢质材料制成的滚珠,使滚珠的硬度、强度都较高,延长使用寿命。
在上述的汽车座椅滑轨的滑动装置中,所述的滚珠为四个,所述同侧的的两个滚珠之间设有隔离棒。其中两个滚珠位于固定轨道和滑动轨道的一侧,另外两个滚珠位于固定轨道和滑动轨道的另一侧,在同侧的两个滚珠之间设置一根隔离棒,使滚珠不会滑动到一起,使滑动轨道在固定轨道上滑动更加的轻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座椅滑轨的滑动装置中的滚珠的三个受力点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使滚珠与固定轨道和滑动轨道之间的受力更加的均匀,使滚珠在滑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少,使操作者能更容易、更轻松地操作座椅的前后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座椅滑轨的滑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汽车座椅滑轨的滑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中,1、固定轨道;2、滑动轨道;3、滚珠;4、隔离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汽车座椅滑轨的滑动装置,包括固定轨道1和穿设在固定轨道1中且能在固定轨道1中滑动的滑动轨道2,在固定轨道1与滑动轨道2之间设有若干滚珠3,
如图2所示,所述的滚珠3与固定轨道1和滑动轨道2之间为三点式接触,且每两个接触点之间的距离都相同。换而言之,滚珠3的三个受力点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滚珠3采用钢质材料制成。通过钢质材料制成的滚珠3,使滚珠3的硬度、强度都较高,延长使用寿命。所述的滚珠3为四个,所述同侧的的两个滚珠3之间设有隔离棒4。其中两个滚珠3位于固定轨道1和滑动轨道2的一侧,另外两个滚珠3位于固定轨道1和滑动轨道2的另一侧,在同侧的两个滚珠3之间设置一根隔离棒4,使滚珠3不会滑动到一起,使滑动轨道2在固定轨道1上滑动更加的轻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俱进汽摩配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俱进汽摩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63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