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锤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85326.0 | 申请日: | 2009-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09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刘献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献刚 |
主分类号: | E02D3/046 | 分类号: | E02D3/046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 36100 | 代理人: | 张文 |
地址: | 330200 江西省南昌县小蓝工***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地基处理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提高地基强度和有效加固深度的科学的组合锤。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的地基处理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回填及松填土较厚或强度较低不能满足上部荷载、动载的设计要求,若采用强夯法时由于受夯击能不能无限加大的条件所限,地基土的有效加固深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存在表面密实、下层松散的现象,在土体含水量过大时会产生橡皮土,其加固效果不好。若采用其它的复合地基工艺时,因无法同时加固桩间土而导致效果不佳或造价过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容易、使用方便、效果更加明显的组合锤,它不仅可以大大地增加有效加固深度,对超深松软土层进行挤密、置换,同时可对中层土体和浅层土体进行挤密、置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组合锤,特征是由柱锤、中锤或扁锤中的两种以上锤组成,柱锤、中锤和扁锤均由锤体、吊轴、吊耳组成,且锤体分多段组合式、整体浇铸式或外包内浇式,即锤体采用金属材料作外模,模内用比重较大的材料填充或浇铸。
柱锤的锤体形状为圆柱形、方柱形、楔柱形、多边柱形或秤砣形中的一种,中锤、扁锤锤体形状均为圆形、方形、六角形、多边形或秤砣形中的一种。
柱锤高径比大于1,静压力值和动压当量很大,用于对土体进行深层挤密、置换。中锤高径比0.5左右,静压力值和动压当量一般,用于对土体中层挤密、置换。扁锤高径比0.25左右,静压力值和动压当量最小,用于表层压实,整体连贯施工,锤印搭接。
柱锤的直径或边长为0.6~1.6m,高1.5~5m,重量4~40T,中锤的直径或边长为1.2~2.4m,高0.5~1.5m,重量4~40T,扁锤为直径或边长为1.8~3.2m,高0.3~1.5m,重量4~40T。
本实用新型由柱锤、中锤或扁锤中的两种以上锤体组成。施工时,先起吊动压当量大、对土体的穿透力增强和对深层地基土挤密置换的柱锤,后起吊动压当量一般、在对墩体夯实的同时对墩间中层土体进行挤密强的中锤,再起吊动压当量小、对土体的穿透力不强但易对浅层地基土挤密置换的扁锤。
施工时,利用起重设备和自动脱钩装置将柱锤吊起至预定高度再自由下落,对被加固土体进行反复冲击夯实形成夯坑,然后将原土或置换料填平,进行深层挤密置换。再用中锤按上法施工,进行中层挤密置换,然后由扁锤进行表层压实,以达到对地基土进行清晰的分层加固。经过多次多遍的同一点位的连贯夯击、回填、再夯击,形成上大下小的单个竖向置换墩或增强体,通过N个墩体和被挤密的墩间土及整体的满夯组合作用形成组合锤法复合地基。
在吊机的起重量和起吊高度保持一定的情况下,即同等夯击能时,使用组合锤可以使有效加固深度提高1~2倍,同时可以使加固的地基承载力提高0.5~1倍,并可有效减少地基沉降量及沉降差异。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容易、使用方便、效果更加明显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是目前国内对深厚软土层地基强夯加固处理施工中最为简便的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柱锤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中锤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扁锤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组合锤,由柱锤1、中锤5或扁锤6中的两种以上锤组成,柱锤1、中锤5和扁锤6均由锤体2、吊轴3、吊耳4组成,且锤体2分多段组合式、整体浇铸式或外包内浇式,即锤体2采用金属材料作外模,模内用比重较大的材料填充或浇铸。
柱锤1的锤体2形状为圆柱形、方柱形、楔柱形、多边柱形或秤砣形中的一种,中锤5、扁锤6的锤体2形状为圆形、方形、六角形、多边形或秤砣形中的一种。
柱锤1的高径比大于1,静压力值和动压当量很大,用于对土体进行深层挤密、置换。中锤5的高径比0.5左右,静压力值和动压当量一般,用于对土体中层挤密、置换。扁锤6的高径比0.25左右,静压力值和动压当量最小,用于表层压实,整体连贯施工,锤印搭接。
柱锤1的直径或边长为0.6~1.6m,高1.5~5m,重量4~40T,中锤5的直径或边长为1.2~2.4m,高0.5~1.5m,重量4~40T,扁锤6为直径或边长为1.8~3.2m,高0.3~1.5m,重量4~40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献刚,未经刘献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53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隔震条形基础构造
- 下一篇:多通道无积水消能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