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式物料快速自动转移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85313.3 | 申请日: | 2009-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3230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 发明(设计)人: | 蒋明根;宋思科;王彦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中门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1/63 | 分类号: | C21D1/63;C21D1/58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 地址: | 21512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式 物料 快速 自动 转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处理出料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滚动体零件的螺旋式物料快速自动转移装置,该装置能实现零件从热处理设备的加热炉到冷却介质中的快速自动转移。
背景技术
在传统工艺中,零件是直接从炉内落入盛有冷却介质的槽(如油槽)中进行淬火或在落下的过程中对其喷冷却介质进行淬火。不管上述哪种方式进行淬火,零件落下的落差比较大。如果淬火槽深度不够,零件又没有足够的缓冲,在落入槽内时零件很容易受到损坏。为此,目前市场上有些设备上通过在油槽内增设网兜,以增加缓冲。但是由于这些零件的落差很大,总重量也很可观,落下的零件会对网带造成一定的冲击,网带的寿命一般都很小,且零件没有淬硬的话,零件自身也会发生变形等一系列损伤。另外,有些设备中是通过在中间加柔性机构来增加缓冲,但这种方式也还是存在一定的冲击。针对滚动体零件而言,还出现过水平式滚筒出料,但是落差还是很大,尤其是在零件本身尺寸很大时,其产生的冲击会更大,最终导致零件的不合格率普遍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冲击力较小的螺旋式物料快速自动转移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螺旋式物料快速自动转移装置,用于滚动体零件的物料转移,包括一个沿上下方向布置的导料筒,所述的导料筒内部具有一个自上而下的螺旋通道,该螺旋通道具有一个上端口与一个下端口,所述的上端口与加热炉内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的螺旋通道的下端口伸入至油槽内,滚动体零件从所述的出料口出来后,进入所述的螺旋通道内,再从螺旋通道的下端口滑入油槽中。
优选地,所述的导料筒包括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位于所述的加热炉的加热室内,下部分位于所述的加热炉外,上、下两部分筒体之间用法兰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导料筒包括外筒、位于外筒内部的内筒,所述的内、外筒之间设置有螺旋片,所述的螺旋片的上表面、外筒的内壁面以及内筒的外壁面之间形成所述的螺旋通道。
优选地,所述的导料筒的下部分筒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的若干通孔伸入至冷却介质中,所述的导料筒的下部分筒壁上还开设有多个喷射孔,所述的喷射孔位于所述的通孔的上方,所述的喷射孔与冷却液喷射装置的喷口相连通,喷射装置通过所述的喷射孔将冷却液喷入所述的螺旋通道内。
优选地,所述的喷射孔开设在所述内筒的筒壁上。
优选地,所述的外筒的内壁面呈圆柱形,所述的内筒的外壁面呈倒立的截顶圆锥形。
优选地,所述的螺旋片的螺旋升角从上向下以1-5°角连续放大。
优选地,上部分所述的导料筒设置成隔热性筒体。
优选地,上部分所述的导料筒中内筒为保温实心筒。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导料筒中设置自上向下的螺旋通道,使得该螺旋通道在引导滚动体零件从上向下出料时不需要任何外加动力。它依靠零件本身的重力及螺旋升角就实现物料的快速自动转移,并且通过该装置转移后,物料落下后的冲击力能得到有效地控制,物料的不合格率大大减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其中:1、加热室;11、出料口;2、导料筒;21、外筒;22、内筒;23、螺旋片;3、螺旋通道;31、下端口;32、下端口;4、油槽;5、通孔;6、喷射孔;7、喷油装置;8、法兰;9、网带传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列举一个的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物料转移装置,该转移装置是为了上方是加热炉1,加热炉1上具有一个出料口11,出料口11的下方连接有导料筒2。导料筒2为了制造和安装方便,设置成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导料筒2之间通过法兰8完全气密、平滑过渡连接。如图所示,上部分导料筒2安装在加热炉1的加热室内。下部分位于加热炉外。导料筒2本身是上下垂直布置。导料筒2具体包括一个外筒21和一个位于外筒21内侧的内筒22。这两个筒的中心线相重合,且是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其中,上部分的导料筒的内筒是具有隔热性的实心筒体。整个内、外筒之间还设置有一个螺旋片23。螺旋片23的内侧边沿与内筒22的外壁面相贴紧,外侧边沿与外筒21的内壁面相贴紧。螺旋片23的上表面、内筒21的外壁面以及外筒2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一个供物料下滑的螺旋通道3。螺旋通道3具有一个上端口31和一个下端口32。上端口31与出料口11之间相平滑过渡连接。螺旋通道3的下端口31伸入到下方的油槽4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中门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中门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53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空气捻接器的捻接腔
 - 下一篇:具有水平校准功能的滚瓶培养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