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位自动控制阀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184977.8 | 申请日: | 2009-05-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12573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24 |
| 发明(设计)人: | 林海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海水 |
| 主分类号: | F16K21/18 | 分类号: | F16K21/18;F16K31/12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63000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器液位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液位自动控制阀。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液体流动输送末端多采用浮球阀控制,如水箱内的水位控制浮球,马桶的水位控制阀等均采用浮球阀来控制。用浮球阀来控制液体水平线有两大致命的缺陷:一是浮球是以自身的浮力来控制开闭工作的,浮球的球体大小以及其浮力大小也是相对恒定的,它不可能随供液管道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当管道内对浮球的压力超过该浮球的浮力时,浮球就会失去控制,浮球无力关闭液体的流出,液体就会继续向容器里注入,从而造成液面继续上升直至淹过浮球的现象,在浮球浸入液体中后,将造成浮球内进入液体而失去浮力,使浮球控制失败而报废。二是浮球的控制原理是利用浮球的浮力通过杠杆直接顶向滑块关闭管道液体的排出,浮球下降杠杆失去顶力,同时勾回滑块向后移,液体开始排出,由于杠杆上的头部装有一个V字形的部件,靠它在浮球的动作下顶压或勾回滑块,以完成该阀的启闭任务,会常常因为输送管道压力增高,受力过大而断毁,造成失控而报废。因此利用浮球阀来控制液体水平位经常会造成漏水或者使用寿命短以及控制不灵敏等缺陷。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液体流动输送末端液体水平位控制中存在的的缺陷和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寿命长、控制灵敏的液位自动控制阀。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液位自动控制阀包括一阀体,阀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在阀体内设有导流管,导流管固定在阀体内,导流管与出水口相通,阀体尾部设有端盖,其特征在于,在端盖内设有一活塞,活塞中间为一注流管,端盖下端设有一调压孔,调压孔内设有一微型自闭开关,微型自闭开关通过杠杆与一挂桶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液位自动控制阀还包括和具有下列特征:
所述的端盖与活塞之间形成一空腔,在端盖内壁与活塞之间设置一弹簧,弹簧置于空腔内。
所述的注流管一端与空腔相通,另一端与阀体的进水口相通。
所述的挂桶内充满与阀体内相同的液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液位自动控制阀利用挂桶的垂重和失重原理通过杠杆来控制端盖处空腔的压力来达到控制阀门的开与闭,挂桶内充满与阀体内相同的液体,通过挂桶在容器中的自沉以及上浮来推动杠杆的动作,杠杆对调压孔的控制可以达到对端盖处的空腔的压力控制,推动活塞的运动,启动活塞对导流管的开启与闭合作用,其控制快速,准确,且不受压力变化的影响而有效的完成控制工作,具有性能稳定,少故障,寿命长,体积小,灵敏度高,流量大等优点,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液体自动控制设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液位自动控制阀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液位自动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液位自动控制阀包括阀体10、活塞20、弹簧30、杠杆40和挂桶50。阀体10上设有进水口11和出水口12以及端盖13,阀体10内设有导流管14,端盖13尾部设有调压孔15。进水口11一般与管道通过牙口、法兰或者胶接等对接方式进行对接,出水口12与导流管14相通,导流管14内的液体均从出水口12流向容器。
如图1所示,活塞20设在阀体10内靠近端盖13处一端,活塞20与端盖13之间形成一空腔21,活塞20包括滑板22以及橡胶垫23,滑板22一般采用铜或者不锈钢等材料制成,直径大于导流管14直径的1/2,以便于有足够的受压面来驱动关闭导流管14口,在工作时,橡胶垫23可往复的压在导流管14的出口外,活塞20中轴位置为通孔,通孔上设有一注流管24,注流管24一端与空腔21相通,另一端与阀体10的进水口11相通,通孔依据调压孔15的大小而设定,为避免在排流时缸内积留余液,该通孔的孔径设定小于调压孔15孔径的1/4,形成注入小排出大的局面,以便活塞20滑动顺畅。在滑板22的另一侧压一弹簧30,弹簧30一端顶在端盖13的内壁中,另一端顶在滑板22上,弹簧30处于空腔2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海水,未经林海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49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自动识别智能管理系统
- 下一篇:车辆结构分析中构造车体板梁结构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