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染布机辊轮加热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82792.3 | 申请日: | 2009-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31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汤瑞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瑞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23/04 | 分类号: | F26B23/0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李宁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染布 机辊轮 加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染布机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染布机辊轮加热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织物,比如说布匹,在制造时一般先将纱线织成布匹,然后将布匹依次通过煮练、漂白、染色、皂洗、脱水和烘干等工序而入库,现有技术中为了使生产高效化,通常采用流水线作业,比如在染色工序中,其是采用染布机进行操作,该染布机包括输送机构、染色主体和烘干部,该输送机构将染完色的布匹输送到烘干部处,该烘干部则提供热量并烘干布匹,现有的一种烘干部包括朝相反方向转动的两个辊轮,该两个辊轮均为带有大量热量的筒状体,该两个辊轮之间放置有布匹,通过两个辊轮的滚动而实现对布匹的烘干。
现有技术中对辊轮的加热一般是采用热油循环的方式,该辊轮内部具有可供热油循环并具有入口和出口的管路,该高温油液从管路入口导入,经过在辊轮内部循环一周后由管路出口流出,从而实现了对辊轮的加热,现有技术的加热方式虽然能实现辊轮加热,但是其加热繁琐,同时其对辊轮的内部结构要求较高,这将大大增加辊轮的制造成本。同时该热油会随着在辊轮内部的流动而热量逐渐减小,从而造成辊轮不同地方的温度不能保持恒定,从而无法确保烘干的一致性。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磁辊结构复杂,且无法确保加热恒定的问题深入研究,终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染布机辊轮加热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辊轮的生产加工复杂并且辊轮表面温度不均匀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染布机辊轮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通孔和加热管,该通孔沿辊轮轴线形成,该加热管设置在通孔内。
进一步,该通孔沿整个辊轮轴线形成,该加热管充满整个通孔。
进一步,该通孔为圆柱形孔。
进一步,该加热管为电加热管。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一、由于该通孔位于辊轮的轴线且加热管设置在通孔内,所以加热管到辊轮表面的距离都相同,这样在加热时,该辊轮将具有温度均匀的表面,从而具有优良的加热效果;
二、由于在加工辊轮时只需对辊轮挖一个通孔,所以对辊轮加工方便和简单,从而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热油管路加热,使用加热管能大大方便使用者的操作步骤,进而大大降低了使用时的繁琐度,从而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染布机辊轮加热结构中辊轮的传动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染布机辊轮加热结构中辊轮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
辊轮 1 通孔 11
加热管 12 辊轮轴承 2
电机 3 皮带 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到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染布机辊轮加热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1和图2所示出的为辊轮1的传动示意图,该辊轮1具体来说是通过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来驱动该辊轮1的转动,并通过辊轮轴承2而定位,该动力装置可以采用电机3,而该传动装置则可以采用皮带4传动,具体其均为本领域常用的手段,就不详细加以描述,下面重点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进行详述:
如图3所示,一种染布机辊轮加热结构,包括通孔11和加热管12,该通孔11沿辊轮1轴线形成,该加热管12设置在通孔11内。首先,由于该通孔11位于辊轮1的轴线且加热管12设置在通孔11内,即该加热管12位于辊轮1的轴线内,所以加热管12到辊轮1表面的距离都相同,这样在加热时,该辊轮1将具有温度均匀的表面,从而使整个辊轮1具有优良的加热效果,其次,由于在对辊轮1进行加工时,只需在辊轮1的轴线上挖一个通孔11,所以对辊轮1加工方便,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最后,使用加热管12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热油加热,能方便使用者的操作,从而降低使用时的繁琐度。
进一步,为了使得整个辊轮1的外表面均能具有均匀的温度,从而能适用于大宽度布匹,该通孔11沿整个辊轮1轴线形成,且该加热管12充满整个通孔11。这样由于该辊轮1轴线内均设置有加热管12,故在辊轮1外表面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具有均匀的温度。
为了进一步使得辊轮1外表面的温度能相等,对该通孔11的形状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定,该通孔11为圆柱形孔,即该通孔11具有圆形截面,从而使得该通孔11到辊轮1外表面的距离为一个定值,从而确保辊轮1表面的温度更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瑞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瑞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27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磁场换向的直流双闭环调速失磁检测电路
- 下一篇:一种组合式干燥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