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子带合成实现超大带宽信号产生与接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80776.0 | 申请日: | 2009-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59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方立军;吉宗海;张焱;马骏;谭剑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7/28 | 分类号: | G01S7/28;G01S13/9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 实现 超大 带宽 信号 产生 接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分辨机载合成孔径(SAR)雷达信号产生与接收技术,为一种子带合成结合预失真补偿实现超大带宽信号产生与接收系统,典型应用于超高分辨率(0.1m以上)机载合成孔径雷达。
背景技术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侦察系统由于其全天候、全天时、安全系数高等特点,正被国际市场广泛关注。其中高分辨率是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永恒的追求,由于受工作时钟和器件宽带色散效应影响,目前采用常规的技术手段还难以实现2GHz带宽以上信号产生与接收处理,同时由于受机载平台载荷能力的限制,超高分辨率系统又应具有微型化和低成本的特点,本实用新型就是解决超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超大带宽信号产生与接收处理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超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超大带宽信号产生和接收机系统,该信号产生和接收系统采用了宽子带合成结合预失真补偿方式实现超大带宽信号产生与接收处理。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子带合成实现超宽带信号产生与接收系统,包括信号产生器1、调制器2、倍频器3、宽带上变频器4、频率合成器5、低噪声放大器6、子带分选滤波器7、宽带下变频器8、正交解调器9和数据采集处理器10;
信号产生器1连接调制器2,其输出连接倍频器3,倍频器3连接宽带上变频器4;回波信号进入低噪声放大器6,低噪声放大器6连接子带分选滤波器7,子带分选滤波器7连接宽带下变频器8,宽带下变频器8连接正交解调器9,正交解调器9连接数据采集处理器10;频率合成器5分别连接信号产生器1、调制器3、宽带上变频器4、宽带下变频器8、正交解调器9和数据采集处理器10。通过分时产生和接收处理等间隔N个带宽为B的子带信号,并按子带进行预失真幅相补偿,获得近似NB超大带宽的脉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采用子带合成方式结合预失真补偿实现超大带宽信号产生与接收处理,其中信号产生器、倍频器、调制器、子带分选滤波器、正交解调器和数据采集处理器均为常规带宽,仅有宽带上变频器、低噪声放大器、宽带下变频器和频率合成器为超宽带,最后通过数据采集处理进行子带合成,其主要特点解决了超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中的宽带瓶颈,超大带宽技术瓶颈主要有:信号产生器、倍频器、调制器、解调器和数据采集处理器。子带合成使2GHz以上超大带宽成为可能,同时结合预失真补偿获得高信号质量产生与接收处理,在工程上由于回避了主要的宽带瓶颈,因此更易于集成,同时成本相对较低。
本实用新型通过分时产生和接收处理等间隔N个带宽为B的子带信号获得近似NB超大带宽的脉压效果。
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超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中,典型如0.1m或优于0.1m超分辨率机载侦察系统。该技术可推广应用于多种超大带宽系统中,具有很高的工程实用价值,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十分可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是,采用子带合成结合预失真补偿,实现超大带宽信号产生与接收处理,回避了目前制约超大带宽信号产生与接收处理的技术瓶颈。
本实用新型的硬件的组成如图1所示:包括信号产生器1、调制器2、倍频器3、宽带上变频器4、频率合成器5、低噪声放大器6、子带分选滤波器7、宽带下变频器8、正交解调器9和数据采集处理器10;
信号产生器1连接调制器2,其输出连接倍频器3,倍频器3连接宽带上变频器4;回波信号进入低噪声放大器6,低噪声放大器6连接子带分选滤波器7,子带分选滤波器7连接宽带下变频器8,宽带下变频器8连接正交解调器9,正交解调器9连接数据采集解器10;频率合成器5分别连接信号产生器1、调制器3、宽带上变频器4、宽带下变频器8、正交解调器9和数据采集解器10。其中信号产生器1、倍频器3、调制器2、子带分选滤波器7、正交解调器9和数据采集处理器10均为常规带宽,仅有宽带上变频器4、低噪声放大器6、宽带下变频器8和频率合成器5为超宽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07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异噻唑啉酮杀菌剂
- 下一篇:一种构建主机监控代理软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