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输送带式茶叶红外烘焙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80699.9 | 申请日: | 200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74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兵;夏涛;李尚庆;宛晓春;曾胜春;曾雪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宣圣义 |
地址: | 23003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送带 茶叶 红外 烘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带式茶叶红外烘焙机,特别是一种用于替代传统的六安瓜片手工拉火工序的烘焙机,属茶叶加工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六安瓜片拉火工序采用手工方式,以直径70cm左右竖直放置的优质栗炭为热源,上方罩以特制的烘笼,每次一堆炭火配两个烘笼交替进行。其中一笼烘焙2-3s后立即抬离炭火,进行人工翻茶2-3s,在此期间另一笼茶抬上炭火烘焙2-3s,以充分利用热源,如此往复,每笼茶叶需烘焙80次左右,即每笼茶叶需抬上抬下炭火各81次,每笼茶叶至少需劳力2人,劳动强度非常大且需消耗大量优质栗炭;同时木炭燃烧产生的灰分及烟气会随着热空气而上升附着在茶叶上,对茶叶造成二次污染,造成成品茶叶灰分超标,品质下降。
手工方式进行的六安瓜片拉火工序已不适合六安瓜片茶叶机械化清洁化生产的要求,效率较低,人工消耗大,耗费大量优质木炭,加工成本较高,对茶叶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符合传统的六安瓜片人工拉火工序要求,又能够提高效率、避免茶叶二次污染、降低加工成本和劳动强度的输送带式茶叶红外烘焙机,以实现六安瓜片拉火工序的自动化与连续化生产。
其技术方案是:一种输送带式茶叶红外烘焙机,包括机架、烘焙装置、输送装置、给料机和排气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架内垂直设有第一至第三层烘焙装置,每层烘焙装置的下方均对应设置有独立的输送装置,其中,第一输送装置的下料口对应于第二输送装置的进料口,第二输送装置的下料口对应于第三输送装置的进料口,三个输送装置的进料口处均设有一台给料机;机架的顶盖上左右两边各安装一台排气扇。
其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式茶叶红外烘焙机,由于根据传统的六安瓜片人工拉火工序的要求,在机架内垂直设置有三层温度可调的烘焙装置和三个独立的输送速度可调的输送装置,并在每个输送装置的进料口处均设置一台具有翻茶作用的给料机,因而完全符合传统的六安瓜片人工拉火工序的要求,烘焙后的茶叶具有独特的老火香而又不会烤焦茶叶,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六安瓜片的制茶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烘焙装置中采用的陶瓷红外线辐射器,具有热效率高,无明火,温度易于控制,控制精度高等特点,不仅避免了茶叶二次污染,而且还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另外,本机结构紧凑,安装拆卸方便,利于操作。不仅适应于对六安瓜片的烘焙,同样适用于对其它各类茶叶的烘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烘焙装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陶瓷红外线辐射器的正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陶瓷红外线辐射器的左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陶瓷红外线辐射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输送带式红外烘焙机,包括机架1、烘焙装置2、输送装置3、给料机4和排气扇5。机架1内垂直设有第一至第三层烘焙装置21、22、23,每层烘焙装置的下方均对应设置有独立的输送装置3,其中,第一输送装置31的下料口对应于第二输送装置32的进料口,第二输送装置的下料口对应于第三输送装置33的进料口,三个输送装置的进料口处均设有一台给料机41、42、43。机架的顶盖上左右两边各安装一台排气扇5。
第一至第三层烘焙装置2分别由烘焙支架、加热元件、陶瓷红外线辐射器、反射板、辐射器支架组成(见图4-7)。烘焙支架212上横向悬吊7-10个陶瓷红外线辐射器支架215,陶瓷红外线辐射器支架上联接固定反射板216,反射板内设有陶瓷红外线辐射器217,相邻陶瓷红外线辐射器之间的间距为200-500mm。陶瓷红外线辐射器的上方设有接线端子218,加热元件213置于陶瓷红外线辐射器内。陶瓷红外线辐射器为平板状或管状,每个陶瓷红外线辐射器功率为1000-1400W。反射板为镜面不锈钢板。三个烘焙装置均由各自的热电偶温度传感器与可控硅组成闭环温度控制系统,可通过计算机键盘设定温度以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三个烘焙装置的设定温度可根据不同的烘焙工艺要求进行设置。
第一至第三三个输送装置3分别由电机、带轮、输送带构成。电机采用变频电机,以实现无级变速。电机与主驱动带轮之间采用联轴器直接联接,无中间传动装置。输送带36采用0.8mm不锈钢带,以防漏茶、夹茶。输送带轴承采用全封闭滚动轴承,以防止其润滑油污染茶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06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