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覆盖件拉延模有效
申请号: | 200920180210.8 | 申请日: | 200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97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郭桐;张威;刘庆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鹄汽车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37/12;B21D22/2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吴百智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覆盖 拉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覆盖件拉延模。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覆盖件拉延模下模与压边圈的导向,通常是由装在下模上的导滑板,与在压边圈上对应的导滑面的相互导滑来完成的,这种导向形式称之为内导向。但对于一些起伏较大的件或细长的件来说,用此种导向形式就会使得下模高度较高,整个模具的闭合高度增高,往往满足不了机床要求。甚至有一些外形轮廓复杂的板件,按此种方法模具结构无法实现。此时就要考虑外导向形式来完成模具的设计。外导向的压边圈与下模的导向是通过装在压边圈四周的导滑板与下模的相应的导滑面的相互导滑来完成的。这种结构,由于导滑板是布置在压边圈的四周的,受板件形状的影响就比较小,整个压边圈沉在下模里,可以具有较小的模具的闭合高度。但是,由于导滑板是拉出来在压边圈四周布置的,使得整个模具的长度和宽度增大,吨位增大,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覆盖件拉延模,该种汽车覆盖件拉延模能保证模具在较小的的闭合高度下具有良好导向,避免增加模具的长度和宽度,降低制作成本。
要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覆盖件拉延模,包括上模、压边圈本体和下模,所述的上模长度方向的两端下部设置有突出的外侧带有上模导滑板的上模中央导腿,所述的下模的四个拐角的上部具有突出的带有导滑面的下模四角导腿,所述的压边圈本体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有对称的与上模中央导腿和下模四角导腿相适应的压边圈导台,所述的压边圈导台具有与上模中央导腿的上模导滑板配合的压边圈导滑面和与下模四角导腿的导滑面配合的压边圈导滑板。
所述的压边圈导台由两块垂直侧板和一块水平底板组成,所述的水平底板的两端与两块垂直侧板的下端连为一体,所述的每块侧板的内侧具有压边圈导滑面,所述的每块侧板的外侧具有压边圈导滑板。
所述的压边圈导滑板与压边圈导台的侧板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覆盖件拉延模采用这样的结构,能保证模具在较小的的闭合高度下具有良好导向,避免增加模具的长度和宽度,降低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覆盖件拉延模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覆盖件拉延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下模与压边圈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图2中,1、上模;2、上模导滑板;3、上模中央导腿;4、压边圈导滑面;5、压边圈导台;6、下模四角导腿;7、压边圈导滑板;8、压边圈;9、下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汽车覆盖件拉延模包括上模1、压边圈8和下模9,上模1长度方向的两端下部具有突出的上模中央导腿3,上模中央导腿3的外侧具有上模导滑板2,压边圈8由压边圈本体和压边圈本体长度方向两端的压边圈导台5组成,压边圈导台5具有压边圈导滑面4和压边圈导滑板7,下模9的四个拐角的上部具有突出的下模四角导腿6,每个下模四角导腿6具有导滑面。压边圈导台5由两块垂直侧板和一块水平底板组成,水平底板的两端与两块垂直侧板的下端连为一体,每块侧板的内侧具有压边圈导滑面,每块侧板的外侧具有压边圈导滑板7,压边圈导滑板7与压边圈导台5的侧板可拆卸连接。
模具工作时,压边圈抬起。板件放在压边圈上,上模向下运动,当运动到与压边圈接触时,与压边圈一起压住板料向下运动,直到模具墩死,板件在凸凹模的作用下成型。在此过程中,上模与压边圈的导向是通过上模中央导腿的上模导滑板2与压边圈导滑面4的配合实现的,压边圈与下模的导向是通过压边圈导滑板7与下模四角导腿的导滑面配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覆盖件拉延模采用这样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使模具在不增加长度和宽度的前提下,降低模具的闭合高度,降低成本,满足生产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鹄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未经瑞鹄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802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