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燃油箱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178003.9 | 申请日: | 2009-08-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52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H-J·戈伊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5/03 | 分类号: | B60K15/03;B60K15/01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苏娟 |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燃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燃油箱,其具有与设置在燃油箱内的加注件连接的加注口。
背景技术
DE 19859117A1公开了一种具有燃油箱的燃油设备,该燃油箱具有加注口,该加注口具有位于燃油箱内部的加注件。加注件由注油管构成,该注油管在朝向内部油箱底部的自由下端处被封闭并具有用于加油时供燃油通过的侧通孔,这些侧通孔优选被设置成尼龙网眼制品上的细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具有设置在燃油箱内部的燃油加注件的汽车燃油箱,利用该燃油箱保证在流动技术上最佳地导入燃油。
该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得以实现。从属权利要求的内容包含其他具有优点的特征。
利用本实用新型实现的主要优点在于,燃油以很小的阻力导入油箱内并且因此将蒸汽形成降到最低限度,这一点对优化加油质量非常重要。这一点按照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加注件由柔性软管构成,该柔性软管一直延伸到内部油箱底部并在自由下端处具有朝向内部油箱底部的轴向排出口。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设计方案,柔性软管可利用其上段末端通过夹紧件固定在加注口上,使软管伸入油箱内的连接段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通过柔性软管的这种构成和设置,在给油箱加油时软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来回活动,以及燃油的输送尽可能无阻力进行。
柔性软管优选由聚乙烯材料或者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柔性软管的壁优选具有厚度小于一毫米的壁厚。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软管设计的优点是,在给燃油箱加油时柔性软管始终可以变形,使流入的燃油以很小的阻力导入油箱,由此可能的蒸汽形成也尽可能地得到减少。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设计方案,柔性软管在其设置在自由端处的轴向排出口处具有用于预先规定方向和位置的位于内部或者外部的加固环。通过优选由塑料材料组成的该环或者说加固环来固定软管的排出口,并且该环附加地在软管的排出口处起到预先规定方向和位置的作用,因为否则软管会在燃油箱内过度来回滑动并可能会妨碍油位指示器的自由通过。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设计方案,柔性软管可以从上段直至接近自由下端呈漏斗形地扩大直径并且在自由端处具有轴向排出口。此外,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设计方案,柔性软管可以被设计成圆柱形并且在自由下端处具有轴向排出口。两种实施方式可以分别被设计成具有圆形截面,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几何截面形状。
按照本实用新型,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柔性软管被设计成漏斗形,并且从燃油箱的加注口垂直向下定向地一直延伸到接近内部油箱底部,以及在自由下端处具有轴向排出口;柔性软管的壁具有小于一毫米的厚度;以及软管由聚乙烯材料构成。
通过油箱内部的柔性软管,显著改善了加油质量特别是加油性能,避免了加油时提前切断以及在很大程度上阻止燃油喷溅。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在下面对其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示出了燃油箱的一种实施例,该燃油箱具有加注口和与之连接的作为柔性软管的位于内部的漏斗形加注件;以及
图2示出了柔性软管通过夹紧件与燃油箱的加注口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燃油箱1具有加注口2,其例如通过管道3连接到汽车外侧以便加注燃油。加注件4在燃油箱1的内部与加注口连接,该加注件由柔性软管5构成。该柔性软管大致延伸到内部油箱底部6并且在自由端处具有紧挨地朝向油箱底部6的轴向排出口7。
软管5利用其上段末端8优选通过夹紧件9或者所谓的张紧环或者这类部件固定在加注口2上。柔性软管5的自由下端10在排出口7处设有位于内部或者外部的加固环11。从加注口2上的夹紧件9开始,软管5被设置成能够在燃油箱1内相对自由地活动。
柔性软管5优选由聚乙烯材料或者高密度聚乙烯材料构成并且具有厚度小于一毫米的壁厚。
柔性软管5可以具有依据图1的截面优选为圆形的漏斗形状,其中,软管5从软管上段8直至接近自由下端10呈漏斗形地扩大并且在自由下端10处具有轴向排出口7。按照另一种实施方式,柔性软管5也可以呈现为圆柱形,该圆柱形从连接区域经由夹紧件9直至排出口7具有相同的直径。圆柱形软管优选具有圆形截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未经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80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清洁水砂滤器
- 下一篇:一种陶瓷过滤机反冲洗水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