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系列二次电池组合极耳及锂系列二次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177464.4 | 申请日: | 2009-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83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张煜林;孙科;郑海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卓远东企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H01M10/3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 代理人: | 宋湘红 |
| 地址: | 中国香港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香港;8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系列 二次 电池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系列二次电池的极耳以及锂系列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从诞生就以优良的性能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普及,要求人们对电池的期望越来越高,无论是在哪一领域都可以觅见锂离子电池的踪迹。加上近年来能源危机的到来以及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在一些动力领域尤其是动力电源领域更向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和设计理念的陈旧,造成了锂离子电池在向高容量方面发展收到了很大的限制。时代的召唤,市场的需求,迫使锂离子电池向动力型领域发起了冲击。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锂离子电池向清洁、新型能源领域进军。传统的技术工艺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要想保证锂离子电池很好的应用于动力能源领域,必须打破传统的一些框框,进行一些必要而独到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锂离子电池更好的服务与人类。
在现有的锂离子技术领域,电池多是采用单卷芯结构,而这种单卷芯的正负极极耳都是采用一定宽度和厚度的金属铝片和镍片。由于封焊,装配等条件的限制,一般的单卷芯极耳采用的金属极片都比较薄,所能承载的电流很有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单个卷芯的容量和尺寸;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极耳是阻碍锂离子电池向高容量发展的一个很大障碍。
此外,在较小型号电池方面,由于电池尺寸很小,宽度有限,正负极极耳都是从卷芯的同一端引出,就很容易造成电池的两个极耳碰到一起,这对电池来讲是绝对不允许的;金属铝片和镍片在外形上很相近,往往在装配、化成、分容方面容易将正、负极极耳接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针对现有锂离子电池极耳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解决单个卷芯容量做不大的问题的锂系列二次电池组合极耳。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采用上述锂系列二次电池组合极耳,提供一种容量较高的锂系列二次电池。
本实用新型的锂系列二次电池组合极耳包括金属集流体、绝缘压板和弹性体,所述金属集流体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所述绝缘压板包括上绝缘压板和下绝缘压板,所述正极集流体、负极集流体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上绝缘压板连接在正极集流体、负极集流体的顶部之间,下绝缘压板连接在正极集流体、负极集流体的底部之间,所述弹性体安装在上绝缘压板的上方以及下绝缘压板的下方。
作为较佳方案,所述正极集流体采用正极集流板,所述负极集流体采用负极集流板。作为更佳的方案,在所述正极集流板、负极集流板上设有拉钉孔,在拉钉孔内设有固定电池极片的极耳位的拉钉。
作为较佳方案,所述正极集流体采用正极集流柱,负极集流体采用负极集流柱。作为更佳的方案,在所述正极集流柱、负极集流柱上还套有与电池卷芯数量相适应的用于压紧电池极片的极耳位的金属压圈,金属压圈位于上绝缘压板和下绝缘压板之间。
作为较佳方案,所述正极集流体采用铝金属,负极集流体采用铜金属。由于正、负极集流体采用不同颜色的金属,所以在颜色上就很容易辨识清楚,不至于在制作过程中正负极反接。
本实用新型的锂系列二次电池,采用了上述本实用新型的锂系列二次电池组合极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完全放弃传统的极耳制作模式,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发明制作了一种组合极耳,该组合极耳中的金属集流体具有较大的厚度和宽度,所承载的电流很大,可以大大减小电池的内阻,可以使单个卷芯的容量做到很大,改善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向高容量电池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而就保证了单体电池的容量很大;本实用新型保证了正负极极耳分别放置于卷芯的两侧,与卷芯的厚度相垂直,并且采用铆接或者焊接等方式与卷芯的正负极极耳位连接到一起,形成了全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正极集流体、负极集流体采用不同颜色的金属制成,可很好地解决正负极极耳很容易混淆的现实。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极耳最适用于制作多卷芯的大容量锂系列二次电池。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组合极耳的锂系列二次电池,具有大容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图2是现有锂离子电池极耳示意图。
图3、图4是实施例一中上绝缘压板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5、图6是实施例一中金属压圈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7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图9是实施例二中上绝缘压板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10、图11是实施例二中下绝缘压板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12、图13是实施例二中负极集流板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14是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卓远东企业有限公司,未经嘉卓远东企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74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增效草甘膦除草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用于医疗器械、体腔导入的润滑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