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式脱酸除尘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176920.3 | 申请日: | 2009-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08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雷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国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7/02 | 分类号: | B01D47/02;B01D53/7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4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式 脱酸 除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处理化工废料的螺旋式脱酸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烟气除尘设备,一般可分为干式除尘和湿式除尘两大类。干式除尘设备中,对浓尘气流重力和惯性力除尘器除尘效率偏低,达不到日渐提高的环保除尘要求;静电除尘,因设备造价高、耗电量大、占地面积大,在普及推广应用上有一定困难;即便目前在中小型锅炉或窑炉上用得较为普遍的旋风除尘器,其实际除尘效率亦未能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湿式除尘设备如文丘里、喷淋、水膜、洗浴等类型除尘器,一般耗水量和占地面积都较大,在使用时受到较多的限制。如果把干式除尘设备和湿式除尘设备简单地串联使用形成干湿两级除尘,虽然能达到较好的除尘效果,但是系统复杂,占地面积大,必须有足够的场地,所以推广应用亦有诸多问题。
湿式除尘装置,不仅具有除尘作用,而且兼有脱硫作用,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公知的湿式除尘装置如水浴除尘装置,是以水作为除尘介质,将含尘烟气强制通过水层,烟气中尘埃与水接触洗涤,使烟气中烟尘被水分子包裹聚合与烟气分离而沉人水中,从而使烟气得到净化,沉入水中的烟尘则由除尘装置排污口排出。但现有的水浴除尘装置,仅是简单将烟气排管伸入密闭箱体的水层中,迫使含尘烟气强制进人水层洗涤,然而实际大部份烟气则直接从烟气排管出口处附近的水层中溢出,造成烟气在水层中的短路。这样实际烟气与水层接触洗涤面积较小,除尘装置的水浴面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烟气也得不到充分洗涤。其次现有除尘装置,经水浴洗搽的烟气直接排放或进人下一级处理,烟气仅单是水浴处理,而在水浴层上方得不到进一步处理。因而现有水浴除尘装置除尘效果不佳,所以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随着多晶硅等新能原材料的开发利用,除高浓活性硅尘外,还有许多未被前人安全处理的易燃、有害三废物质也随之释放到环境中,若不及时地进行无害化处理,不仅使这类新材料生产系统无法正常生产,而且会严重毒化环境。然而,至今为止尚无有效的除尘设备可以采用,本专利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做出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螺旋式脱酸除尘装置,该螺旋式脱酸除尘装置是在现有旋风除尘和冲击式水浴除尘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不仅克服了现有冲击式水浴没水深度有限的缺点,同时也克服了单一旋风除尘对正压气体消能困难的问题,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合理、体积小、价格低廉、使用方便、除尘能力强等优点。
为能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螺旋式脱酸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尘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螺旋形隔板;所述壳体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所述螺旋形隔板在壳体内沿壳体的中心轴线均匀设置;所述壳体的一侧的顶端设置有工业废气入口,另一侧的顶端设置有化工废气出口;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滤液注入口,另一侧设置有滤液排出口。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螺旋式脱酸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液注入口设置在壳体的中轴线以上的位置,所述滤液排出口设置在壳体的底部。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旋风除尘和冲击式水浴除尘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不仅克服了现有冲击式水浴没水深度有限的缺点,同时也克服了单一旋风除尘对正压气体消能困难的问题,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合理、体积小、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螺旋式脱酸除尘装置的剖面图。
其中,1、工业废气入口;2、滤液注入口;3、壳体;4、螺旋形隔板;5、化工废气出口;6、滤液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螺旋式脱酸除尘装置的剖面图。如图中所示,该螺旋式脱酸除尘装置包括壳体3和设置在壳体3内的螺旋形隔板4;所述壳体3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所述螺旋形隔板4在壳体3内沿壳体3的中心轴线均匀设置;所述壳体3的一侧的顶端设置有工业废气入口1,另一侧的顶端设置有化工废气出口5;所述壳体3一侧设置有滤液注入口2,另一侧设置有滤液排出口6。所述滤液注入口2设置在壳体3的中轴线以上的位置,所述滤液排出口6设置在壳体3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国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国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1769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曲轴连杆轴颈磨损喷涂修复专用夹具
- 下一篇:圆桶形连铸中间包